友情展示(国内)
武汉大学博导、张掌然教授成果展示
武汉大学博导、张掌然教授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个人简介
张掌然,1953年8月出生于湖北鄂州。
武汉大学教授、博导、哲学博士、高级心理咨询师、问题哲学倡导者、武汉大学论辩与演讲专家,武汉大学心理系创始人。现任武汉大学核心职业能力研究 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湖北省心理学会监事长。曾任全国心理技术应用论坛副主席,中国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社科联委员;武汉大 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首任系主任;湖北省逻辑学会副 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教学指导 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基督宗教与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 任;武汉大学辩论队教练、第三、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 评委、湖北省高校大学生辩论赛评。
研究领域涉及哲学(问题哲学、科学哲学、教育哲学、医学哲学)、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能力心理学、思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思 维科学(含逻辑学、论辩学、演讲学等)、管理科学(问题管理、领导心理学 和组织行为学)等。
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横向课题5项。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主讲哲学、 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20门。
论文:在《江汉论坛》、《江海学刊》、《天津社会科学》、《中州学刊》、《求 索》、《武汉大学学报》、《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红旗文稿》、《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黑龙江社会科学》等中文 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发表外文论文8篇。其中SSCI论文2篇.
著作:出版学术著作10部,参编教材5部。获教育部奖励1项,湖北省 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武汉市政府奖1项。
讲学、讲座:2003年–2013年8次应邀请赴台讲学,先后在中原大学、暨南大学、东 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元智大学、台北医学大学、辅仁大学、新竹教 育大学等10余所高校作哲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方面的讲座。
已为北京、上海、湖北、广东、浙江、山西等20多个省市100多个党政 部门、20多个医疗机构、300多家企业、金融保险机构、通信与交通部 门、150多个高等院校进行哲学、心理学、管理学讲座600多场次,得 到广泛好评。10余年来,把广义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术用于大学生辩论、 演讲和人际沟通,举办讲座和培训500多场,使数万学生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综合培养和训练,成效显著
。
第二部分:代表作
《“问题”的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是中国第一 部问题哲学专著。该书和其他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所倡导的广义问题解 决与广义问题管理方法和模型在思维与决策、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 企业和社会管理、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1、代表作的封面和版权页
2、代表作的导论
导 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维特根斯坦在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系师从大哲学家穆尔。有一天 ,罗素问穆尔: "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 "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 "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名气后来超过了他的老师罗素。有人问他:"罗素为什么落伍了?" 维特根斯坦答道: "因为我没有问题了。”
问题像磁石,像生命,像新鲜血液,像指路明灯和照亮洞穴的启示之光,也像烫手的山芋和令人生畏的陷阱 ... 然而,也许用迷宫来刻画问题或作问题概念的模型最合适 。因为迷宫具有问题的基本结构。
问题既有去蔽的作用,也有遮蔽的作用,它在打开一扇窗户的同时,可能会关上另一扇窗户 。它是这两种功能的统一:一方面,每一个问题的发现、提出和明确,打开了通向一个未知领域的大门,具有去蔽作用;另一方面,它又使我 们看不到,或忽视与之相关的,对立的领域和问题,这是它的遮蔽作用。问题的这两个方面对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我们不断地解决已发现的问题,后者要求我们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于是人类便进入了永恒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之中。人类思想史和活动史是一部问题史,它们是由一系列问题和逗号组成的。
问题以现实为基础,把历史和未来联系起来,把已知和未知联系起来,把认识和实践联系
起来,把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把理论和观察〈实验)联系起来。对每个人来说,一次发现和解决问题之旅是一次经验之旅、一次探索之旅、一次解蔽之旅、一 次修行之旅,也是一次新生之旅。在解题之旅中,解题者积累经验,获得知识,发现奥秘,去蔽启明,体验生活,获得意义,得到历练 每一个重大问题的解题过程都会使解题者获得新生,使其成为一只火凤凰。从人生全程来看,生活是由一连串的问题构成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过程。生活史就是问题史。问题是人生之网上的纽结,它们把人生的多种经历串联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拒绝问题就是拒绝生活,如果试图从重要问题旁绕开,那么生活之门将在我们身后关闭。
迈因策尔指出:"与程序控制的系列计算机不同,人的大脑和精神的特征包括矛盾性、不完全性、顽健性和抗噪声、混沌态、对于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还有学习过程。这些特征在复杂系统探究方式中是众所周知的。关于图林类型和复杂系统的构造,一个根本的局限性来自经典系统的顺序的、集中的控制,而复杂动力系统是内在平行的和自组织的①。人脑的矛盾性、不完全性、混沌态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是产生问题的基础和条件。因此 可以说,人和机器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人的问题性。人脑不断生产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防问题,而机器却不能,至多只能产生出设计好了的程序性问题。对对象提问或追问为什么,这是人类超越其他智慧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借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公式,我们也可以说,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我问故我在"。
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认为:"神话是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的故事。神话是人对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意识的最初表现。"
德国科学哲学家汉斯·波塞尔说,从事科学研究,遇事问个为什么,不满足于古老的神话传说,而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系统性地继续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这就是古希腊时期欧洲理性文化的诞生。
劳丹在《进步及其问题》一书中主张:科学的主旨在于解决问题。它要思考以下问题:"问题可划分成哪几类?是什么决定着一个问题比另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确定问题解答的合适性?非科学问题和科学问题有什么关系?"②
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崛起和全球化趋势,"问题"是一个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字眼和概念。问题不仅是一个日常概念,而且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各个专业。问题是一个由哲学、语言学、逻辑、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人工智能、辩论学等一系列学科共同关注的现象和课题。然而,许多重要的工具书(如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和重要的方法论著作都没有把问题作为一个认识论或一般方法论范畴加以讨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有点遗憾的事。
每一门科学,每一个学科都是在对特定的对象域提问,即都是在研究特定的问题,但它们研究的是对象性问题,即对一般的认识对象提间,而不是对问题提间,一旦对问题提间即进行元问题研究,那么我们就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哲学 领域一一问题哲学领域。,
① 克劳斯·迈因策尔著: 《复杂性中的思维》. 曾国屏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版,第258页。 ② 劳丹著: 《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年版,第6页。
列夫·舍斯托夫提出,应"给全部问题再加上一个问题:问题是由何产生的"。①一旦追问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以及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我们便进入了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域一一关于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域。
问题的哲学研究是一种元问题研究,是一种关于问题的方法论研究。元问题研究就是要对 〈一切〉 问题提问:什么是问题?问题的性质特点、结构和功能是什么?问题与矛盾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这里涉及问题与主体、客体、认识、实践、理论、经验、信息、知识、方法、语言或符号等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有真假吗? 如果有,区分真假问题的标准是什么?问题的价值何在?怎样确定问题的价值(重要性程度)?问题之间有联系吗?如果有,那么存在哪些联系呢?问题的发现和解答可以作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考察吗?换言之,存在发现问题的方法和解答问题的方法吗?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解答吗?问题是发现的 还是发明的?问题可以制造吗?问题的发现和解答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是否相关?问题的发现和解释与人的个性和思维类型是否相关?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问题是根据已知,求其未知,根据其所思,求其所未思。它既是认识的结果,又是认识的起点问题是多种关系 的交汇点,它不仅关涉到主客关系、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前景与背景的关系,而且还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把对象、目标、任务、方法、工具、手段联 结起来。因此,问题是方法论的基本范畴,甚至是方法论的起点。
关于问题的研究有很多途径,其中主要有逻辑学(问题逻辑)、语言学、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哲学、心理学(问题心理学等)、人工智能、哲学史和科学史以及问题社会学研究等。本文主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考察问题。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不仅要对问题概念进行分析,也 要考察问题概念与其认识论和方法论概念之间的关系。由于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与其他研究途径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不仅需要从哲学角度对科学家、哲学家、 艺术家解决问题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为问题的认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且需要吸收哲学和逻辑学关于问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以提炼出关于问题的一般认识论观点和方法论观点。
本文首先考察心理学、语言 逻辑学和哲学对问题的研 究;然后考察问题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进而考察问题的结构 和基本特征,然后考察问题的功能、问题的形成和发现;在 考察问题的评价和选择之后,接着分析问题解决的 般过 程,进而探讨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① 列夫·舍斯托夫著:《在约伯的天平上》,董友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170页。
3、代表作的目录
章、节名称 页 码
导论 1
第一章 问题的心理学研究 1
一、早期心理学研究 2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6
三、斯腾伯格的问题研究 12
四、问题的其他心理学研究 19
第二章 问题的语言—逻辑研究 26
一、问题的语言学研究 27
二、问题的逻辑研究 30
第三章 问题的科学哲学研究 49
一、哲人科学家的问题观 50
二、自然科学哲学家的问题观 57
三、人文科学哲学家的问题观 74
第四章 问题的技术哲学研究 86
一、技术问题的基本特点 87
二、技术问题的解决 94
第五章 问题的一般哲学研究 104
一、一般哲学研究什么问题 105
二、哲学的目标和任务对哲学问题的规定 115
三、问题的哲学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122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观 129
一、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是知行统一的问题观 130
二、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是实事求是的问题观 137
三、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是开放的、发展的问题观 142
四、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是辩证的问题观 146
五、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是系统的问题观 152
第七章 问题是什么 156
一 、问题的语义分析 157
二、问题的定义 161
第八章 问题的结构 185
一、关于问题结构的相关研究 186
二、问题的结构要素分析 193
第九章 问题的基本特征 204
一 、问题的微观特征 205
二、问题的中观特征 214
三、问题的宏观特征 220
第十章 问题的基本功能 230
一、定向功能 231
二、组织功能 233
三、激发功能 234
四、评价功能 237
第十一章 问题的发现 242
一、发现问题的途径 243
二、提出问题的视角 247
三、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 255
第十二章 问题的评价 272
一、问题评价与问题选择的区别 273
二、问题评价的基本内容 274
三、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278
四、解题前评价与解题后评价 284
第十三章 问题的选择 289
一、影响问题选择的主要因素 290
二、问题选择的原则 295
第十四章 问题的解决 300
一、问题解决过程 301
二、问题解决与思维 320
三、问题与方法 331
参考献文 339
后记 352
注:读者如果希望获得全文,请与本网站工作人员联系。电话:027-88108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