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 本院成果展示 >> 从自然科学的成长看信息时代的“学科信息化

本院成果展示

从自然科学的成长看信息时代的“学科信息化”

从自然科学的成长看信息时代的“学科信息化”

陈腊梅,夏  琳,李宗荣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哲学研究所

 

 

摘  要:本文论述了“学科信息化”问题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文艺复兴以来,在物理数学方法指导下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如孔特的“社会物理学”,主要关注文化现象的物质特征和信息载体。尽管他们获得了很多,但基本上没有抓住“社会信息”的中轴、基线和环节。因此,本文作者以自然科学的成长为参考,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信息化。

 

关键词:信息哲学;学科信息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1. 引  言

 

文艺复兴以来,在物理数学方法指导下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关注文化现象的物质特征和信息载体。他们基本上没有抓住“社会信息”的中轴、基线和环节。我们认为,从学科信息化开始,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就开始具备真正的学科自我意识、学术自我意识和信息思维。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统治下想要继续进步的古希腊发展的自然哲学和在数学方法是唯一科学方法的情况下寻求发展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所面临的情况、困难、任务和方法非常相似。这就是论文作者以自然科学的成长为参考,关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信息化的原因。

2. 什么是“学科信息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苗东升提出“学科信息化”的概念。他认为,一般地说,XX学科信息化的成果可以有两个:XX + 信息学 = “信息XX” + “XX信息学。比如,医学学科本身具有物质和信息两个特征,学科信息化之后,可以建立信息医学和医学信息学【1,苗东升】。

 “学科信息化”用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信息”—影响学科的思想和表达。在此之前,学科经历“学科物质化”,实现中世纪的“神灵”向文艺复兴后的“物质”转变。侧重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物质”特征,是必要的、有益的。物理学为首的自然科学的成熟和繁荣,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被夸大了的“物理学主义”催生了“物理学羡慕症”和“数量化情结”,认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也必须实现“数量化”和“公式化”,于是误导了全部“文科”的学科发展。

学科信息化的中心任务是用“信息观念”处理学科中的理论体系(概念、原理、方法)。学科信息化的实质是实现学科知识的“逻辑-算法-程序”化。逻辑-算法-程序的方法是指对事物演变方向进行价值判断和逻辑分析,设计出逻辑的算法,用顺序、选择和循环等逻辑结构编制程序,描述事物变化的过程。这里的算法,前提是价值判断。极端复杂的Windows操作系统,智能手机的Android系统,其结构、功能、机理与过程不能在物理学的“量化”之后用数学公式表达,却可以用逻辑-算法-程序工具描述。

学科信息化的发展顺序是:基础信息学(计算机、控制、通信、机器人理论),领域信息学,(自然、人文、社会信息学),理论信息学。一旦理论信息学建立,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基础信息和领域信息学科的信息化。【2,李宗荣论三大体系等】

3. 为什么我们需要“学科信息化”?

首先,学科信息化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必然渗透。思想史家R. N. Stromberg指出:“任何一个时代(各个时代不同)都有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影响着思想和表达的所有领域【3,斯通伯格p5】。”在古希腊之后,人类社会出现了三种时代精神:中世纪的 “神灵”,文艺复兴之后的“物质”,1940年代后的“信息”。以信息技术为引擎的历史车头,把人类社会带进了以信息产品为主导的信息经济,人们的生产、生活、研究、管理的方式随着被“信息化”了。

其次,学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阶段。由物质产品为主导的社会进入到以信息产品为主导的社会,大致需要经历三个“信息化”的阶段:(1)技术、产品、经济的信息化;(2)科学学科的信息化;(3)思维模式和哲学观念的信息化。

第三,科学学科,特别是非物质科学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一切客观存在都是“一体两面”的,即作为物质和信息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具有物质和信息两种特性(属性)。任何科学学科都必须同时讨论对象的物质特性和信息特性。在“学科物质化”走过头了的时候,“学科信息化”必然到来。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信息。但是过去受“物理学主义”和物理数学方法指引,把侧重点置于社会信息的物质特征。通过信息化,试图成为物理学一个分支的“社会物理学”才能转变成为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社会信息学”【4,李宗荣理论信息学】。

4. 近代科学的建立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自然科学”是文艺复兴之后(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近代科学。它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宇宙间的物质,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物质特征。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给我们的主要启示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遭遇中世纪的“黑暗”。在世界古代科学史上,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500年的古代希腊-罗马科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形成了科学的高峰。但是,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人类经历了中世纪近1000年的“黑暗”时代。近代自然科学倍受打击和磨难,但是它坚决抗争。

在古希腊的学术衰落之后,人类知识体系表达成为基督教哲学,随后是经院哲学。当时有一句名言:“哲学应当像婢女服侍主人那样为神圣的经典服务”。它后来被演绎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近代物理学发展的早期,其观念和方法被列为被禁止的对象,处境十分艰难。英国牛津大学经院哲学家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从经院学术转向密传学问和工艺制造,在他的主要著作《大著作》中全面、系统地提出改造经院学术现状的科学研究计划,受到教会会规的处罚。在大迫害的环境中,又以标新立异罪名而再度被囚。1290年被释放后,旋即去世【5,培根,塔纳斯P200-235】。

(2)用批判的武器开路。15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是古希腊学术的复兴。1617世纪的弗兰西斯·培根Fransis Bacon是另一位姓培根的著名思想家。他在《新工具》一书中对学术现状的批判和对未来科学的展望,与13世纪的罗吉尔·培根在《大著作》中的观点相似到难分彼此的程度。弗兰西斯·培根最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阐述了科学的目的、性质、发展科学的正确途径,首次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方法——归纳法。培根用以衡量知识的标准是实用性,即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用途,但不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和满足。这种新的科学价值观否认传统知识继续存在的权利,以思辨和伦理价值为取向的古代知识和以宗教价值为取向的中世纪知识,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科学知识的范围之外了。

(3)与新的哲学结伴。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之时,被看作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近代自然科学家大都又是哲学家,如笛卡儿、莱布尼茨等。近代科学动摇了神学世界观,突破了旧哲学的禁锢,打破了经院哲学的一统天下,为近代哲学的诞生开辟了生存空间。运动观、时空观、物质观、宇宙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按照传统的科学观,科学只是证明的科学,科学的方法是三段式的演绎法。即只有欧氏几何那样的知识体系才是科学。显然,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不可能成为科学。于是,自然科学需要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在人文社会现象的领域,学者们也都追随物理学的榜样,建立自己的物理学,比如孔德建立社会物理学,费希纳建立心理物理学等。

5. 关于“学科信息化”的目标与途径

 

信息时代学科信息化的目标主要是:(1)明确信息时代中新的价值观----精神和信息产品的价值比物质产品的价值更高;(2)确立信息时代中新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又是信息的,宇宙万物皆具有物质和信息二重特性;(3)建立信息时代新的科学观----关于信息对象的知识体系构成自然科学(物质科学)之后的新科学;(4)发展信息时代新的方法论----逻辑-程序方法。

我们曾经把人文社会科学信息化看成是自然科学信息化经验的一种推广和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照葫芦画瓢就可以了。但是,上述学科信息化公式在人文社会信息科学学科信息化中不具有普遍意义。自然科学信息化只是序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信息化才是新的时代精神树立起来的攻坚战。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信息化的途径是:批评只见物质不见信息的“世界观”的片面性,强调信息时代中比物质价值更重要的信息“价值观”,指出只有用纯粹数理方法建立的知识体系才是科学的传统“科学观”的局限性,确立以信息结构和信息功能为基础的信息“涌现论”的信息科学“方法论”地位。最后,建立信息科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自己独特的“信息科学范式”。

如果每一门人文社会信息科学学科,结合自己的特殊情况,把这个任务基本完成了,那么它的学科信息化任务就完成了一半。继续前进,就是讨论并整理相关学科在经受“信息化”洗礼之后,它自己应有的概念、原理、方法论、和知识体系。

6.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信息化”的特殊性

 

英国政治家J.莫利说,人类社会的基本争论少之又少,而且出人意料地一成不变;用语可能变化,但基本理念始终如一。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价值观被柏拉图在2500年前说得一针见血:实在可以被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一个是物质的实在,以变化和演进为特征;另一个是被称之为形式或思想的实在,以永恒和持存为特征。持存是非物质的,并且比物质具有更高的价值。柏拉图的肉体早已灰飞烟灭,但是他的著作在几千年的拷贝中永存。甚至在某些哲学家看来,西方哲学可以看成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注解。

17世纪,弗朗西斯·培根以通俗语言对中世纪科学观的尖锐批判,传播近代科学的价值观(物质实用)和方法论(实验归纳);但是,他的科学观有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他把精神价值排除在科学实用性之外,把知识的力量仅仅当作施加于自然的物质力量。当自然科学成熟壮大之后,这种哲学态度和解释后来发展成为唯科学主义的立场。培根的科学观就是物理主义的科学观,即认为:只有用物理学方法,对事物的物质属性的研究,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的知识体系才是科学。在我们致力于发展以“社会信息”为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时候,批评培根科学观的片面性是确立信息科学合法性的必要前提【6,李宗荣社会信息】。

所谓“物理-数学方法”,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考察物体的运动,通过对物体数量化,用数学公式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物体的质量决定着一种盲目的力在推动物体运动,物体的运动必有空间位置。由解析几何可知,事物运动的空间轨迹必有数量化的表达方式。数理方法对于物质对象和信息的载体,是有效的。在太阳、月亮的轨道公式中给定一个时间T,就可以确定它们准确的相对位置。但是,哪个数学家能够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如果令T = 1年,依据公式可以算出:明年的此时此刻我在何时何地,如何高就?所以,硬要把数理方法用于人文社会信息现象的研究,完全是一种新时代的披着科学外衣的愚昧。这是人类史上势力最强、影响最深、危害最大的“伪科学”——“把物质科学伪装成全部的科学”!

7.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信息化的价值和意义

 

依据时代精神的交替,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分为四个大的时期:(1)史前期和古典的时代(公元前400多万年-5000年前开始文字记载-公元500年);(2)中世纪时代(500-1500年);(3)工业时代(1500-1950年);(4)信息时代(1940-现在)。

古希腊文明实际上是人类生存初期的平等与和平时期的延伸。在人类生存的初期,人间是一个乐园,人们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有史实证明:就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而言,文明时代到来之前的部落成员在获得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方面有充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在古希腊时期的学术自由可能是以后的文明时代难以比拟的。当时,人们崇拜的是“自然”,包括物体崇拜和神灵崇拜,人们试图读懂自然这部大书,自由地发表意见。这同中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相似。

《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人类历史一直在加速发展。地质年代以10亿年为单位计算,人类史前时代以千年计,而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纪年单位就开始不断缩小,逐渐变成以百年甚至十年计【7,全球通史P2】。”如果说人类社会在漫长的“自然化”之后出现了“神灵化”,随后是“物质化”,“信息化”,那么只有80多年历史的信息时代敢与400多年工业时代、1000多年的中世纪、5000多年的古典文明相比拟。在这样大的历史尺度上,我们可以说:人文社会科学的路程只走了一小步,它们从信息观念的渗透(即“学科信息化”),物理科学范式向信息科学范式的转换,才真正开始自己的历史。

 

参考文献

 

1】苗东升. 申论作为四论之一的信息科学.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89-95页.

2】李宗荣.论“三个体系”建设的一个途径:“学科信息化”——以“信息心理学”为例说明其有效性.《社会科学前沿》,2021年,第4期,第107-1016页.

3】罗兰·斯特隆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 刘北成,赵国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 2005年;第5-6页.

4】李宗荣.理论信息学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70-81页.

5】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吴象婴等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2007年,第200-235页.

6】李宗荣.社会信息学导论.人民出版社:北京,2010;第46-49页.

7L.S.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董书慧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2-3页.

 

[返回第一页]                                                   [返回本院成果展示]

  •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HuaGuang Academ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t Wuhan
  • 关注微信公众号

鄂ICP备19018315号-1

版权所有: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技术支持:武汉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