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 本院成果展示 >> 两次信息学革命推动科学观方法学的跃升

本院成果展示

两次信息学革命推动科学观方法学的跃升

两次信息学革命推动科学观方法学的跃升

----论宗教心理学、物理心理学、信息心理学体现的时代精神

夏琳1,2,仲其凯2,张志琴2,李宗荣2

1 武汉晴川学院,中国武汉

2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中国武汉

 

 

摘  要本文作者认为,从人类精神产品发展的视角观察,我们的科学观、世界观、方法论,从物理学的范式转变到信息学的范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本文介绍两次信息学革命的观念和理论。第一次信息学革命将“信息观念”转变为“信息工具”;第二次信息学革命,又将“信息工具”转变为“信息观念”,它对于人类的科学观与方法学(科学范式)转变的决定性影响。同时,我们从“心理学”的发展轨迹观察,它从古希腊的原初版本出发,经过“宗教心理学”、“物理心理学”,发展到现今的“信息心理学”,可以看出“时代精神”的演变:从“神灵”、“物质”,必然地走向“信息”。所以,弘扬“信息主义”的时代精神,是当代科学家与哲学家的共同任务。

 

    关键字:信息科学,信息科学范式,科学范式转变,信息科学学科,学科范式转变

 

 

1. 引  言

本文作者认为,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古希腊罗马时代也是“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群星闪烁,灿烂辉煌。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纷争林立。各个学术团体议论时事,阐述哲理,著书立说,自成一家之言。他们与政治权势相对独立,并非依附于某个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所以,几乎后世的各种思潮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原初的版本”。本文介绍两次信息学革命的观点,论述它们对于人类科学观方法学(科学范式)转变的决定性影响;同时从“心理学”的古希腊版本出发,梳理它的发展线索,探索“时代精神”的演变:从“神灵”、“物质”,走向“信息”。作者认为,人类的科学观、世界观、方法论,从物理学的范式转变到信息学的范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2.从两次信息学革命看科学观方法学的转变

我们从纯粹“物质”的观点看人类,与蚂蚁之群,蜜蜂之群,顽猴之群的情景,没有多大区别。但是,从纯粹“信息”的观点看人类,与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其间具有“天壤之别”。人类除了使用其他生物共有的“信号”之外,还发明和使用了“符号”(文字),记录人类的思想过程和产品,反映我们“心灵”的状态和成就。这些就是构成人类文化的四种产品: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如柏拉图所言,贯穿全部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是“理念”,最高的理念是“善”。在“太阳”光亮的照射下,人类用“肉眼”可以看到物质及其运动;在“善”的光亮的照射下,可以用“心灵”看到理念及其演变。所以,人类面对着两个世界:(1)“物质”的世界,“自然科学”研究物质对象的殊相和共相,它以“物理学”为基础;(2)“理念”的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念对象的殊相和共相,它以“语言学”为基础。

人类的“语言”表达的是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与过程。人文社会科学家,对于他们“心灵所知”的对象,如“自由”、“平等”等抽象的理念之物;在个别特殊“平等”的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一般意义上的“平等”,比如罗尔斯关于“社会公平”的《正义论》等等。“自由”和“平等”,它们没有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的“质料”和“形式”,它们没有存在于自然界里;它们没有体积和重量,不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定位”,也没有物理学的运动“轨迹”。但是,在人类文明史上,它们确实存在着,并且不断演变。如果人类社会没有关于“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的“共相”性知识,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强制司法的国家暴力,哪有人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显然,与关于“肉眼所见”的对象的研究相比较,关于“心灵所知”的对象的研究,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可能更加重要。我们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实际上是“信息论”。显然,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物理学家”,柏拉图是第一个“信息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第一个物理学理论,而柏拉图提出了第一个信息学理论【1】。

到香农之时,才正式提出和定义科学意义上的“信息”概念。柏拉图使用的“非物质的存在”,是与“信息”具有等价意义的概念。柏拉图的“信息学”,是没有直接使用信息概念的信息学,是在理念意义上的信息学,是观念的信息学。柏拉图的信息学可以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思考与研究,但是不能直接运用于日常生产与生活。香农、维纳和冯诺依曼,创立了第二个“信息学”。他们的信息学,实现了信息学的工具化,解决了通信、控制、计算和机器人当中的物理学、微电子学中的数学-逻辑-物理问题。这是一场“从观念到工具”的革命,从“信息观念”到“信息工具”的革命。我们称之为,第一次信息学革命。

关于信息的哲学思考,从维纳就开始了。他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此后,宇宙构成要素“三元论”流传开来。我们认为,“理论信息学”的建立与发展,使得整个信息科学的知识体系确定下来,克服了过去信息学的相关学科的“学科自大症”。比如计算机科学改名为“信息科学”,“智能科学”(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分庭抗礼等等。有了统一的体系,在自然科学面前就有了“底气”和担当:信息科学是比肩自然科学的另一个大类的科学体系,它与自然科学一道将“科学”一分为二,合作解释自然、社会与思维。在此基础上,一种不同于维纳“信息哲学”的信息哲学就建立和发展起来,它甚至主张一种“信息主义”的时代精神(zeitgeist)。到这个时候,我们认为:信息学实现了由实物工具到世界观、方法论的转变;我们称之为“第二次信息学革命”。

我们认为,将“科学 = 自然科学”的公式,修改为“科学 = 自然科学 + 信息科学”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其中就包含着“科学观”与“方法学”的转变(“科学范式”的转变),即由“物理学范式”(自然科学范式)转变为“信息科学范式”。这种转变的含义,不是丢掉自然科学,只要信息科学;而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补充信息科学,让它们两者合作共事,各得其所,就像在计算机、智能手机当中的“硬件”和“软件”一样,谁也离不开谁,合作共事,为着人类的通信、控制、计算和智能化而工作,而效力【2】。

 

3. 从心理学发展的路径看时代精神的转变

(1)古希腊心理学

古希腊思想不仅是西方哲学的起源,也是西方心理学思想的起源。哲学家们对一些心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关于意识的来源,性格的分类,认知学习的过程等,做出了理论贡献。但是,他们的解释各不相同,强调的方面不同便构成了不同的取向。

第一,自然取向。自然取向着眼于人的外部世界,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察,从自然物质角度提岀了不同的灵魂观和心理活动观。在自然取向中,米利都学派和德谟克利特等更加重视观察,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等更加重视假设推理。

第二,数学取向。数学取向以数学结构有序的美、和谐来说明世界的统一,以数学关系来说明心理现象,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主要釆取量化的手段。代表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对乐音感受的研究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早的心理物理法的量化研究。

第三,生理取向。生理取向的哲学家强调人的身体内部状态,以生理基础来说明人类活动,特别是心理活动。其代表者是一些既是医学家又是哲学家的杰出人物,他们被称为“原始的心理学家”。如希波克拉底就观察发现,身体的机能受对侧脑神经控制。

第四,折衷取向。折衷取向是指在心理学内对那些不同的、有差异的、甚至冲突的理论体系中的心理问题的立场和解释都持赞成态度或都有所不满,产生了调和倾向。这种倾向以一群被称之为诡辩者的智者学派,其主要代表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

第五,人本主义取向。人本主义者,比如苏格拉底,相信人自身发现德性的能力,强调自我以及自我与现实的关系。苏格拉底开创了一个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的传统。他以德尔菲神庙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开始了他以人及人的相关特性为中心的研究 【3】。

(2)中世纪的宗教心理学

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左右,横跨罗马帝国,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心理学的发展。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心理学几乎停滞不前,对于之前的古希腊贤哲的传承,主要是以宗教的形式被“有选择的保留下来”当时的罗马皇帝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至此,宗教与政权结合。神父们所传递的神学观点,逐渐成为人们的认知世界的唯一方式。这时期以后的心理学主要是由神论心理学处于主宰地位。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将基督教义与柏拉图的思想结合起来。他提出:灵魂与肉体皆是上帝所创造的;人类特有的灵魂是非物质的,遍布肉体全身的,是上帝的一部分,是人理性和良知的部分;而肉体则与其他动物无异;肉体服从于灵魂,灵魂服从于上帝。奥古斯丁创造了一个价值驱动——灵魂不朽。善的灵魂将在肉体结束之后去往“上帝之城”,而恶的灵魂则去往“魔鬼之城”。人与上帝沟通的方式可以通过圣经,也可以通过内省。奥古斯丁就是这样解释和传承前8个世纪人类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而他的理论也成为下8个世纪,唯一的心理学标准。

经过近千年的停滞,到了十三世纪,一支新的神学派别逐渐兴起了。这一学派反对柏拉图主义,主要继承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他认为理性与信仰并不冲突,都指向同一个真理——即上帝是万物之主。对于心理学,阿奎纳的主要贡献是认知领域的。他将人的认知分为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感官认知,通过感官认识个别的、具体的客观事物;第二层是被动理性,通过归纳总结分析等方法,将概念从具体的事物中提取出来,形成观点;第三层是主动理性,将非物质的(不可被五感感知的)事物、概念等通过思想的转变,成为可以被理解认知的事物。所以,他也被称为经验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4】。

(3)冯特的科学心理学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

阿奎那去世之后的几个世纪内,心理学似乎又进入了停滞阶段。到了15世纪末期,火药、印刷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知识的快速传播。16世纪到17世纪之间,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向前迈了一大步。当时,德国的实验生理学比较发达。19世纪初,德国出现一个教育改革浪潮,贯彻学术自由。当时的德国,研究性的科学家收入比较高,导致德国的科学家研究领域更加广泛,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生物学研究。事实上,在冯特创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前,心理学就已经在德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所以,德国最终产生心理学是大势所趋,即使没有冯特,也会由其他的德国科学家创建心理学5,因为“实验生物学”引导的“实验心理学”,必然导致“科学心理学”。

心理物理学是实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主要是心理量的计量问题。1860年费希纳最早提出心理物理学的概念及专门研究心理活动的实验方法——心理物理法,标志该学科的诞生。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建立了费希纳定律。它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6

(4)当代信息心理学

在传统心理学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量化的、公式化的方法。我们认为,它在物理学对象的研究中完全正确,在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中普遍适用,但是在研究纯粹的心理信息过程中几乎没有作用。我们认为,在几百年心理学的成果中,不乏金光闪亮、永不退色的真理,比如精神分析理论、格式塔理论、皮亚杰理论、马斯诺理论等;它们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成为专业工作者们的“常规武器”。但是,由于没有成体系的信息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学的支持,它们都是不入主流的旁门左道,进不得高雅的科学殿堂,成不了大的气候。关于整个传统心理学的未来,悲观论者认为: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心理学永远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心理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从兴盛发展的潮流中衰落和瓦解,未来心理学很可能会被其他学科融合或取代。”

从整个心理学学科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不同认定看,从目前心理学中不同科学观、方法学的混乱状态看,传统心理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思想,不是“信息心理学”,而是“物质心理学”。我们以为,整个体系的哲学基础和基本假设却存在根本性的缺陷。信息心理学就是克服这种缺陷,按照信息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学认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假设前提、知识框架等【7】,限于篇幅,这里不予展开叙述。

 

4. 结论

李宗荣在题为《信息复杂性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指出:柏拉图建立了第一个观念形态的信息理论;香农信息理论把信息观念变成了信息工具,实现了信息学的第一次变革;以理论信息学诞生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信息学变革,实现信息工具向信息科学观的升华;可以预见,随着两次信息学革命对于科学观与方法学跃升的推动,信息科学的范式将逐渐地变得强势,信息主义的取向将逐渐地走上主导的地位。

从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它从古希腊的原初版本出发,经过“宗教心理学”、“物理心理学”,发展到现今的“信息心理学”,“时代精神”正在由“神灵”、“物质”向“信息”转变。随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学科信息化”的不断展开与深入,人类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正在面临着一个由“物理主义”的科学范式向“信息主义”的科学范式的转变,我们的科学观、世界观、方法论,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必然规律。所以,弘扬“信息主义”的时代精神,是当代科学家与哲学家义不容辞的共同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宗荣,信息复杂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武汉,2012-05-09。

【2】李宗荣,李月新,刘根辉,张兴昌。当代自然科学与理论信息科学的危机。时代人物,2021年,第26期,第010-013页。

【3】姜飞月.试论古希腊早期心理学思想的几种取向. 巢湖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113-117页。

【4】王昕亮。当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0-13页。

【5】塞缪尔·伊诺克·斯图姆普夫;詹姆斯·费瑟。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哲学史。丁三东等译:中华书局:北京,2006年;第187-193页,第271-273页。

【6】大卫·G·迈尔斯。探索心理学,第二版;沃斯出版社:美国纽约,1993年;第2-3页。

【7】李宗荣,等。信息心理学:背景、精要及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武汉,2017年;第135-147页。


[返回第一页]                                         [返回本院成果展示]

  •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HuaGuang Academ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t Wuhan
  • 关注微信公众号

鄂ICP备19018315号-1

版权所有: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技术支持:武汉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