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 2025研讨会展示 >> 李宗荣:论信息实在观念的“星火燎原”

2025研讨会展示

李宗荣:论信息实在观念的“星火燎原”

 

论信息实在观念的“星火燎原”

李 宗 荣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Email:  zrli@hubu.edu.cn

 

摘  要:本文作者认为,当今时代,我们都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利用各种APP,从事“信息”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显然,“信息”,是实在的,不是虚在的;“信息”,是直接的存在,不是间接地存在。多数的社会成员都能理解和接受“信息实在”的观念了。我们观察世界的总观点是: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信息”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物质-信息”二重性。我们的方法,既是自然科学的,又是信息科学的。这种“物质-信息二元论”的“本体论”,与“物质一元论”显著不同;于是,它必然导致二元论的“认识论”和二元论的“价值论”,所以,一个基于“信息实在论”观念的“信息哲学”顺理成章。然后,在香农的“测量、数据、公式”方法基础上的“信息论”,必然发展演变成为基于“目标、算法、程序”方法的“信息科学”。接着,就产生了“智能科学”和“人工智能”,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工程、产品、产业。这样,“信息实在”观念的“星星之火”,不仅点燃了关于“信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燃起了信息哲学、信息科学、智能科学、人工智能和信息产业的“燎原烈火”。所以,承认与弘扬“信息实在”的理念,贯彻信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关键字:信息,信息实在论,世界观,方法论,星火燎原

 



image.png

第一作者简介:李宗荣,男,湖北荆门人;19471月出生;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获得理学博士与哲学博士学位;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信息科学、信息哲学。代表作品:论文,《柏拉图理念论的日喻和线喻中的“殊相”与“共相”--------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以及当代理论信息科学的“范畴论”》;著作,《信息科学:概念、原理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25年。

                                                                              

 



1.维纳首创关于“信息”的哲学思考

我们认为,开始“信息哲学”研究的第一人,是维纳。他第一个把“信息”这个概念,同“物质”和“能量”区别开来,构成一个独立的“范畴”,作为“物质世界”之外的“信息世界”的一块“奠基石”。维纳在《控制论》第五章的末尾说:

最后要指出的一点是,一个巨大的计算机,无论是机械装置形式的,或电装置形式的,或是大脑本身,都要浪费掉大量功率,所有这些功率都被废弃掉了,并且都逸散为热。……每个机器操作的能量消耗还是小得几乎可以不计,甚至不能成为机器运转的有效度量。机械大脑不能像初期唯物论者所主张的“如同肝脏分泌胆汁”那样分泌出思想来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1]

1948年,维纳认为,计算装置的运转,产生(分泌)了“信息”。但是,初期唯物论者称计算机“分泌思想”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是错误的。“信息”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物质和能量,而是计算机和外界“交换”的东西。显然,“信息”是实在的,不是虚在的;是直接的存在,不是间接的存在。我们认为,当今时代的信息哲学研究者,拒绝“信息实在”的观念和命题,就没有达到维纳信息哲学的水平。

 

2.宇宙构成要素“四元论”:对维纳三元论“短板”的修正与超越

1990年代,李宗荣在中国湖北大学主持学习维纳的《控制论》。有老师提出问题:按照维纳关于宇宙构成元素三元论(即物质、能量、信息)的说法,可以理解“物理学的能量”推动着物质的运动,但是它不能推动信息的运动(演变)。李宗荣说,那样需要一个关于“信息学的能量”的新概念,可以把它叫做“信息能”。整个“能量”的大概念,一分为二:“物质能”和“信息能”。于是,维纳的宇宙构成要素三元论,就被升华为“四元论”,即“物质,物质能;信息,信息能”。显然,上述理论性、哲学性的表述,不便于公众的接受,于是继续用“能量”表示“物理学的能量”,而用“智能”表述“信息学的能量”。这样,宇宙构成要素“四元论”的表述,就被简化为“物质,能量;信息,智能”。

维纳在他的宇宙要素三元论中,安排“信息”一把交椅,但是没有达到与“物质”平起平坐的地位,而是老三;于是“能量”和“信息”成为物质特征。显然,从“物质-信息”二重性的世界观来看,同时承认“物质与能量”和“信息与智能”才能对称,释物质与信息两个世界各自具有“封闭的因果链条”。所以,维纳三元论包含一种“对称性的破缺”。

 

3.“信息实在论”是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022年,李宗荣在《时代人物》杂志第26期上载文,首次使用信息科学的概念、原理与方法,详细地论述了“信息实在论”的命题。

关于世间一切可能的“存在”,亚里士多德确立了10类“范畴”,即物质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姿势,状态,作用于,和被作用于。其中,每一类都是基本的、不可消除的、也不可相互还原的。在亚氏的著作中,谈论最多的是:实体、量、性质。他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决定了2300多年以来西方哲学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基础,以及西方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李宗荣指出,相比之下,“信息”,作为“信号与符号的含义”,它没有“物质”对象的那十个范畴,但有自己的“十二个属性”。信息的第一至六个属性(信息实体,载体数量,信息特征,信息关系,信息空间,信息时间),与物质对象相比,刚好相反;信息的第七至第十二个属性(原创生产,复制生产,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共享,信息演变),是物质对象所没有的。所以,信息不是物质,信息是“非物质”的存在;关于信息的特征、性质、演变规律,不是物理学的概念、原理与方法能够说明和解释的,需要信息现象自己的科学概念、原理和方法来解释。[2]

4.物质一元论的“信息虚在论”:比“初期唯物论者”退步了

可惜,到了21世纪20年代,有些信息哲学家,居然认定“信息”仅仅是“物质”的“反映”,信息是“虚在”、“不实在”,是“间接的存在”;这实际上后退到了“初期唯物论者”以下的水平。他们说,

 直接存在的世界是物质世界,间接存在的世界是信息世界。由于信息世界是由物质世界在相互作用中派生出来的,所以信息世界便是物质世界的自身显示。正是根据这样的思考,信息哲学把信息定义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精神世界作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也不具有实在的性质。所以,精神便相应被规定为“主观不实在”或“主观虚在”。由于“客观不实在”和“主观不实在”都具有不实在的性质,所以它们便可以统一归入一个大的世界领域,即“不实在”或“虚在”的世界。[3]

这些信息哲学家认为,“精神”和“信息”,是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的存在。于是,没有“月”就没有“水中月”,没有“花”就没有“镜中花”;换言之,没有物质就没有信息。既然信息是“虚在”,是“间接的存在”,那么他们的“信息哲学”也只能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的不存在。

 

5.信息实在论的“星星之火”具有“燎原之势”

本文作者认为,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利用各种APP,都从事着信息的生产、销售和消费。大中小学生、研究生们,忙于学习各种“统编教材”和“数字文本”,准备各种考试,提交毕业论文或学位论文,决定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学校的老师忙于备课、上课,研究各种项目和基金的《指南》,撰写《课题申请书》,助力应对各种考核和职称评定。科研院所的学者们忙于撰写论文与著作,希望青史留名,永垂不朽。教材、教案、文本等物质载体包含的“信息”,都是实在的,不是虚在的;都是直接的存在,不是间接地存在。这些“物质”载体为我们的“肉眼”所见,其中的“信息”为我们的“心灵”所见,被我们的“心智”所感受、认知、表达、解释和创新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理解和接受“信息实在”的观念。

作为一种“物质-信息”二元论的“本体论”,必然导致二元论的“认识论”和“价值论”。于是,一个基于“信息实在”观念的“信息哲学”顺理成章。而后,香农的“信息论”发展成为“信息科学”。接着,产生了“智能科学”和“人工智能”。这样,“信息实在”观念的“星星之火”,不仅点燃了关于“信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燃起了信息哲学、信息科学、智能科学、人工智能以及信息技术、工程、产业的“燎原烈火”。

 

6. 弘扬信息实在论世界观方法论,为信息科学与哲学奠定基础

当今的“哲学”面临的局面是:理工科的专家热心于物质-信息的技术、产品与销售,忙于竞争中的经济利益,对抽象思维几无兴趣。而热心于理论活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几乎不顾“美女机器人”的成就:她们除了不能结婚生子之外,在实际上已经解决了几千年来“心身关系”的难题以及唯物论--唯心论的“纠结”。在西方,思想家们被物理科学的辉煌光环所笼罩,不知:马户是驴,又鸟是鸡。英美分析哲学追随亚里士多德的“物质一元论”,摒弃辩证法;而欧洲大陆哲学坚持柏拉图理念论,以隐晦曲折的方式反抗着主流。在东方,迄今为止,1938年斯大林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一统天下。实际上,斯大林哲学仅仅实施了18年,就被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所终结。而戈尔巴乔夫的哲学家弗罗洛夫与普京的哲学家杜金,都批评和拒绝斯大林的哲学。当今时代的科学与哲学,急需建立和发展一个知识传递与合作的链条:纯粹科学家--哲人科学家--科学哲人--纯粹哲学家。

我们认为,刀郎的《罗刹海市》说“那马户又鸟,是我们人类的根本问题”,不仅在当今的全球、各国形势,而且整个人类思想史、哲学史、科学史上的局面,大都如此。全部人类面临着一个世界观方法论的战略转型。所以,建立基于“信息实在论”的“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弘扬信息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我们的历史任务。

 

7.参考文献

 

[1] 维纳.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33页.

[2] 李宗荣.柏拉图理念论的日喻和线喻中的“殊相”与“共相”----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以及当代理论信息科学的“属性论”.时代人物,202126);第1--5.

[3]   焜.信息哲学给哲学带来根本性革命了吗.中国科学报,2019年02月13日.


2024-01-05.

[返回本文首页]

  •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HuaGuang Academ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t Wuhan
  • 关注微信公众号

鄂ICP备19018315号-1

版权所有: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技术支持:武汉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