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 2025 SIS 展示 >> 侯选选:对解读自然信息方式的讨论

2025 SIS 展示

侯选选:对解读自然信息方式的讨论


 

对解读自然信息方式的讨论

 

侯选选

 

    摘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关于自然的信息,关系到人类是否能够最终理解自然,更好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自身解放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是以预先设定的方式来处理关于自然的信息的,这种预先设定的方式一方面与世界观有关,另一方面在处理自然信息的方式上也存在着历史的传承和惯性。不当的世界观和信息处理方式往往会将我们的带进泥沼。

    从哲学上讨论认识自在之物的可能性,列举关于物理学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式所导致对自然解读的障碍,对如何解读实验数据和宇宙观测所得到的数据,结合自己关于物理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进行讨论,以期避开由于解读的取向偏差所设置的议题陷阱,是这个讨论的主内容。讨论的目的在于更好的理解自然,同时也为人工智能获得无矛盾的合乎自然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自在之物;现象;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能量子

 



a4c0c53ec23e3f31bd47211df64a5106.png                                      个人简介                  

    侯选选,男,1962年夏历5月生,陕西武功人,工程师,独立学者,旬阳太极城哲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1981-1984年在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学习,专科,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研究经历与研究方向:佛教哲学,物理学,自然哲学。

 




    人类对自然的解读依赖于从自然获取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获取方式与解读方式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自然的理解是否准确,决定着是否能够达到认识自然的目的。对信息的解读与作为主体的人有关,这牵扯到哲学中认识论和本体论问题;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则主要依赖于各类自然科学,尤其依赖于物理学的研究方式。从自然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解读方式的进步程度,以及哲学上关于信息与客体及自在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进步程度,这两方面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下面将从哲学和物理学两方面对解读自然信息的方式进行讨论。

 

    1.哲学上的讨论

    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对物理学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

 

    1.1 康德关于自在之物、本体的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德国哲学家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描绘了一个基本上属于悲观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观点。

    对于自在之物,他认为:“自在之物是什么,我并不知道,而且这也不需要知道,因为

一物除了现象之外,毕竟永远也不可能出现在我面前。”[1]

    自在之物在我们面前呈现的只是它们的现相,现相通过主体在意识呈现为现象的杂多,现象的杂多概括为思维中的概念。现象是被“作为广延的存在物或变化的序列”来看待的。[2]

关于本体,康德认为:“虽然现象不是作为自在之物本身而被包括在纯粹知性之中,但它们是唯一我们的知识能够据以拥有客观实在性的一些客体,就是说,在这里有直观与这些概念相应。”;[3]“这些现象绝不是那种绝对无条件者或许有可能发生于其中的自在的本身,而只是经验性的表象”。[4]

    关于理性,康德认为,理性的好处在于:基于经验性的概念从有条件者对条件进行回溯,以建立存在物的变化序列,形成系统性的概念知识体系

    纯粹理性对绝对无条件者的追寻,其所设想的概念必导致对基于经验所形成的概念范畴的僭越,并导致基于辩证的二律背反的出现,陷于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困境,在结论上将不可避免的导致:1.灵魂的存在和永生,2.自然神论,3.全能的上帝。

 

    1.2《纯粹理性批判》之观点分析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虽然也提到了实践,但仅仅是有关社会活动的实践。《纯粹理性批判》成书于1781年,而与电和化相关的电化学电池也才在1800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发明,在康德生活的时代,人类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的信息,仅仅是被动接受的。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得了更多的关于自然的信息,而这些大量的信息获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人通过特别的技术手段与所谓的自在之物的互动中实现的,因此人类对自在之物并非完全无知,在意识中应有本体本质的位置。我们也不能用老的眼光,即现象是被“作为广延的存在物或变化的序列”,来看待现象。

    我们应该映射的观点替代“现象是自在之物表相”的广延的观点,并升级信息系统

建立由现象、现象的杂多所概括的概念、本体的本质所构成的认知世界;在认知世界与自然界之间,我们认为认知世界是自然界的某种映射。这样我们就在认识论上填平了从现象到本体的本质之间的鸿沟。我们则有可能建立起包括本体本质概念、现象概念以及它们之间联系关系概念的知识体系,这个认知概念体系是自然的映射。这个体系既未违背基于经验的知性原则,也不需要理性的僭越而寻求超自然的存在,便完全有可能在自然界之内建立起对原始存在的认识。

 

    1.3  康德哲学观对哲学和科学的影响

    康德的哲学观点影响是深远的,他的自在之物不可知的观点使得现代西方哲学不再讨论本体了转而讨论存在的意义;他对纯粹理性的批判也使西方在哲学和科学研究上放弃了辩证论。康德的哲学观也使科学界没有形成探讨自在之物的主动意识,也没有探讨寻求自在之物的恰当方式。

 

    2.对物理学解读自然信息方式的讨论

    2.1 量子力学基础概念的分析

波粒二象性:1900年普朗克为了解决黑体辐射在紫外波段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概念的基础上,在他的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中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1923年康普顿的实验证实了光量子的存在,1961年电子young双缝干涉实验完成,而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早在1801年以由托马斯•杨完成,所有这一切证实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特征。

    不确定性原理及其应用:1924年德布罗意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将Fourier变换的带宽定理应用到de Broglie 波波包,立即可得Heisenberg不确定性关系∆x•∆p/2 ”(位置与动量的不确定性),从此不确定性关系式又推演出能量与时间的不确定性关系∆E•∆t,从能量与时间的不确定性关系演化出了费曼图,进而以此不确定性关系还发展出了量子场论。[5]

    薛定谔方程与电子分布的概率幅:受到德布罗意物质波概念的启发,薛定谔建立了电子的运动方程;薛定谔最初认为电子是一种连续分布的波(“电子云”概念的来源),其波函数ψ代表电荷的实际空间分布。后续哥本哈根学派(如玻恩)将波函数解释为概率幅,电子云成为电子概率密度的形象化描述。

    现在我们用康德纯粹知性概念范畴表来衡量上面的概念。波粒二象性既不属于量的范畴和质的范畴,也不属于关系的范畴,它属于模态的范畴,即它“只是表达出对认识能力的关系”,它对微观粒子“丝毫也不增加它们作为谓词附加于其上的那个作为客体规定的概念”;[6]而“不确定性关系的存在正是根源于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或者更全面些说,根源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7],所以,作为波粒二象性概念的延伸,不确定性的概念也自然属于模态的范畴;位置与动量的不确定性(∆x•∆p/2 )及能量与时间的不确定性(∆E•∆t),只是对微观粒子的不确定的量的大小做了规定;而在费曼图和量子场论中,这种“微观粒子不确定的量”则直接变成了“微观粒子不确定”了,这种概念置换是不是很惊人!

波函数的概率幅解释其底层逻辑是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

    依据上面的分析,正如物理学家费曼所说:“没有人真正懂得量子力学”,其言非谬。说一句调侃的话:如果我能够依据“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波函数的概率幅解释”等概念而理解现有的量子力学,说明我拥有非正常思维的脑力。

 

    2.2 力学性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物理学理论中的力学性方法,不论是对对象的运动方式进行描述的理论,还是对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进行描述的理论,若用范畴来衡量,要么属于关系范畴中的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要么属于关系范畴中的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不属于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范畴,所以,力学性的方法对理解研究对象是什么的贡献不大。

 

    2.3.寻求原始存在的线索和途径

    共相的回归之路: 共相是所有存在之物所拥有的共同特征,自然的所有存在可归结为四大基本存在——空间、时间、能量、物质;理清这四大基本存在之间的关系可回归到原始存在;这个原始存在大概率会落在能量子上;向原始存在回归的过程需要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列出表1进行说明:

 

1

序号

要回答的问题

如何解决

1

意识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意识与物质或者能量间的关系)    

能量有序化系列集合的涌现

(基于生化反应的电现象)

2

生命现象与生物大分子、有机物、无机物的关系        

向无机物回归(向复杂方向的演化在数理逻辑上与李群对应)

3

相互作用的力由因何而起?         

由能量的传递或转移引起,大小由其强度决定(F=dw/ds

4

动能与引力势能间的关系,同一性在什么地方?        

两者的统一可通过阐明动能与引力势能相互转化的底层逻辑得到。

5

引力作用也具有同时性的特点,引力作用与量子纠缠是否有相同的作用机制       

引力的作用同样由动能或者的转移引起,引力作用的同时性可通过论证能量转移的同步性得到

6

量子纠缠的超光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量子纠缠的同时性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阐述超距作用的机制

7

质能方程E=mc^2意味着什么?          

物质与能量之间存在某种对等关系,一定条件下能量可以构建起物质

8

不确定的微观如何过渡到确定性的宏观?(“不确定”这个说法针对性不强) 

负电荷(电子)与正电荷(质子)关系的确定性是微观过度到确定性宏观的原因

9

与物质有关的所有现象的解释,包括:正负电荷成对出现和电荷的形成机制、磁单极现象、   原子的α衰变 和β衰变、        

有赖于从能量到物质构建的完成亚原子的波动性......

10

空间和时间的本质,空间、时间、物质、能量间的关系  

对空间和时间本质的论证,四大基本存在间的关系论证(对星体空间上论证,并论证时空与物质结构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11

最终问题集中在“能量子”上          

能量子的结构化描述

12

对结构化的“能量子”提出的要求

电与磁基本关系在“能量子”基本单元中的结构化处理,有电与磁相互激励的运动机制;有构建起物质基本单元的能力,包括亚原子粒子和原子;有提供相互作用的机制,包括原子构建物体的能力和远程的星体间的引力作用能力。

                                                             

    目前表1中提到的有些的问题已有现成的理论,而非主流的观点的论证本人在努力进行。                               

 

    3.总结

    上面从哲学和物理学两个方面探讨了对来自自然的信息的解读方式对人类理解自然的影响, 并说明了通过共相回归的方法在自然的内部即可以实现对本体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而不必寻求超自然的存在,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解读来自然的信息,及在于如何对待自在之物与人的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上;同时也需要求用结构化的方法和语言来实现这个目标,也只有结构化的语言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参考文献

[1]. []康德 著,邓晓芒 . 纯粹理性批判[M]. 第二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88189.

[2 ]. []康德 著,邓晓芒 . 纯粹理性批判[M]. 第二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08.

[ 3]. []康德 著,邓晓芒 . 纯粹理性批判[M]. 第二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90.

[ 4]. []康德 著,邓晓芒 . 纯粹理性批判[M]. 第二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18.

[ 5].张永德 . 量子力学[M]. 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

[ 6]. []康德 著,邓晓芒 . 纯粹理性批判[M]. 第二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51.

[ 7].张永德 . 量子力学[M]. 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

 








  •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HuaGuang Academ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t Wuhan
  • 扫一扫查看网站!

  • 扫一扫查看!

鄂ICP备19018315号-1

版权所有: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技术支持:武汉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