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 2025 SIS 展示 >> 田爱景,李凌斌,李宗荣:三评《李宗荣与钟

2025 SIS 展示

田爱景,李凌斌,李宗荣:三评《李宗荣与钟义信信息科学思想比较》----钟义信压制李宗荣信息科学 ∙VS∙ 李宗荣绝地反击


三评《李宗荣与钟义信信息科学思想比较》

----钟义信压制李宗荣信息科学 VS 李宗荣绝地反击

田爱景,李凌斌,李宗荣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摘  要:鲁晨光的博文《李宗荣与钟义信信息科学思想比较》,引导我们仔细回顾了中国信息科学的发展过程:从“零”出发,走到“广义信息论”冒充“信息科学”,而后批评这种假冒,回归“物质-信息”二重性的本源,建立信息科学独有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论体系,然后与自然科学合作解释自然、社会和思维中的一切现象。但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竞争,总是有一个过程。至今,这种假信息科学的载体仍然不愿意退出信息科学的学术舞台,坚持打击与压制不同的学术思想。我们必须揭示其伪装,批评其错误,在国内外建立信息科学的学术共同体,把真正的信息科学建立起来,并且努力结束美国和西方2300年来霸占人类科学与哲学发展的主流地位,向美西方“出口”中国学者的“思想产品”,迎接从“言必称希腊”到“言必称中国”的转变。

关键字:钟义信,李宗荣,信息科学,压制,反击

 



image.png                 第一作者简介

田爱景,女,河南省濮阳市人;1946年9月生;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79年在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进修;先后在武汉大学与湖北大学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2007年3月于湖北大学退休。主要研究领域:信息科学、计算机软件。代表作品:论文,试论泛计算主义与计算信息学、On the Information Complexity of a System ;著作,《社会信息科学导论》、《计算机医药学应用基础》、《Visual ForxPro 6.0 及其程序设计》。



 

鲁晨光在博文《李宗荣与钟义信信息科学思想比较》[1]中说:中国学界中,李宗荣与钟义信是两位代表性学者;他们各自发展出自己的“信息科学”;二者路径虽异,但具有互补性,为中国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钟义信提出、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全信息”理论,并且认为他建立的“广义信息论”就是“信息科学”,然后出版《信息科学原理》1-5版,已经有40年了。而且,因此钟义信被评选为“全国最美教师”,列出了他的模范事迹。但是,李宗荣却认为,钟义信所谓的提出和建立“全信息”理论的过程中,涉嫌抄袭与剽窃,违反《著作权法》,质疑树立这种“违法者”做榜样的正当性。

而且。李宗荣揭示:钟义信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与压制自己建立与发展信息科学的努力。李宗荣忍无可忍,不得不绝地反击;其底气的来源就是《著作权法》与《科学技术进步法》。李宗荣认为,目前进入到人类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必须抛弃坚持自然科学范式的“假信息科学”,建立和普及贯彻信息科学范式的真信息科学。俗话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我们必须大破大立,边破边立;只有破字当头,才能立在其中。

 

一、钟义信提出、建立和维护“全信息”理论已经有40年

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出版的《信息科学原理》(简称《原理》)第1-5版 [2],都包含他在1986年12月写的一篇《后记》。他回顾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产生了写作《原理》的动机。在国内的“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热潮中,钟义信在全国各地各部门所做的讲座达到百次之多。令他感动的是,每次讲座都受到听众的热情欢迎和鼓励。那么,什么是“信息科学”呢?钟义信回答:“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开始意识到: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信息理论,当时我们把它叫做广义信息论,也叫信息科学”。(《原理》(第5版),2013年,第469页。)见下面图1所示第469页上具有下划线的文字。

image.png

 图1:钟义信《原理》(第5版)469页上说广义信息论“也叫信息科学”

 

这样,钟义信的“信息科学”从一开始,就定位在“老三论”的推广和“广义信息论”上面了。

在《原理》第三版《“后记”的后记》中,钟义信说:从《原理》问世到现在,出版了三个版本,……。第一版本的主要特色,在于提出和建立了“全信息理论”,从而能够……。因此,《原理》成为了国内外唯一的一部系统阐明信息科学基本理论的学术专著。

那么,钟义信自己独立地“提出和建立”了“全信息理论”吗?

历史事实是,Warren Weaver(1894-1978)作为机器翻译的先驱之一,与Shannon合著了《通信的数学理论》。他认为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对信息进行三方面的分析:(1)香农理论所处理的关于信息量化的技术问题;(2)与意义和真理有关的语义问题;和(3)他称之为“有影响力”的问题,涉及信息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和有效性。[3]  Weaver认为,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

钟义信在《原理》(第5版)第17页说:“全信息”是认识论信息,“它同时考虑了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称为语法信息)、含义(称为语义信息)和价值(称为语用信息),是它们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如果我们比较钟义信的说法与Weaver的说法,两者的框架完全相同,三个方面的意思没有区别。仅仅在文字上,钟义信把“关于信息量化的技术”说成了“语法”,后面的“语义”和“效用”一模一样。按照《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抄袭(剽窃)指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作品或学术成果,且未标明出处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采用“接触+实质性相似原则判定抄袭:即被控方有机会接触原作,且两者表达方式存在实质性相似(如文字重复率超过合理范围)。钟义信是信息论专业硕士,必须接触Weaver的“原作”;而且“全信息”理论与Weaver理论“实质相似”。显然,钟义信所谓的“提出和建立”全信息理论,存在严重的抄袭和剽窃的嫌疑。而他的“信息科学”就是“广义信息论”;这样钟义信40年来,用抄袭和剽窃而来的所谓“全信息”理论和广义信息论,冒充“信息科学”,欺骗和误导中国的信息科学研究者和相关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者。钟义信不是一个好教授、好老师!

 

二、“全国最美教师钟义信”的事迹 → 要树立“违法者”做榜样吗?

2025年7月28日,有一个《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公示》,公示期5天,至8月1日截止。公示中,有如下内容:

17.钟义信,男,汉族,1940年2月生,中共党员,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他投身信息科学教育与科研60余载,始终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将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建议并推动高等学校“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设立,开启信息科学、人工智能教学先河,为国家发展相关领域培育储备了大量杰出人才。他提出以“主动问学”代替“被动背书”的学习观念,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形成“面向未知—主动求知—质疑已知—开创新知”和“知识的结构化—体系化—生态化”的教学方法。他潜心科研,提出“全信息理论”,为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提供“理解能力”的基础。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等荣誉。[4]

2025年07月29日,李宗荣直接打电话给《公示》提供的值班人员,提出关于“全国最美教师钟义信”的“异议”。在7月30日和31日,李宗荣按照《公示》给出的电子邮箱地址提交了第二个、第三个异议的材料。我们质疑:如果将钟义信作为“全国最美教师”树立起来,那么 是要树立一个“违法者”做榜样吗?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钟义信的“榜样”,要把中国的教师引向何方?

 

三、钟义信对于李宗荣信息科学发展与传播的压制和阻拦

2004年,李宗荣在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整个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理论信息学”,明确了它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此前,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国内外只有信息技术,没有信息科学”,其原因就是,在所有“信息学科”中,没有哪一个可以作为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换言之,没有一门作为“基础理论”的信息学科,统一地解释全部信息学科公共的“概念、原理与方法”。而李宗荣的博士论文正是直接而明确地回应并满足了这种学术上的需要。

2006年,李宗荣扩充自己的博士论文,出版《理论信息学导论》。既然有了“理论信息学”作为其他全部“应用信息学”的基础,完整的信息科学知识体系就建立起来,可以像国际学术界宣布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了。2008年,李宗荣联系奥地利学者Wolfgang和西班牙学者Pedro,筹备2010年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国际信息科学会议(2010 FIS)。为此,李宗荣在2010年出版了《理论信息学概论》 [5],作为2010 FIS的工作文件。李宗荣作为会议秘书长,负责承担全部会务工作;同时牵头组织了“程序委员会”负责接收、审查、录用论文,编辑会议报告日程等工作。钟义信为了压缩李宗荣信息科学的发展空间,他以同时召开的三个国际会议总主席的身份,解散了李宗荣的2010 FIS“程序委员会”,安排他的“自己人”何华灿当“主席”。何华灿的英语听说读写没有过关,于是钟义信强制李宗荣做事,成绩却记在何华灿的头上。这是钟义信对李宗荣信息科学的第一次打压。

钟义信对李宗荣信息科学的第二次打压,发生在2023年8月。当时,在北京召开国际信息研究学术会议(ICSI’2023),钟义信是第一主席,第二主席是中国科学院史忠植老师。在开会之前,李宗荣报请会议第二主席史忠植老师同意,后来又得到会议秘书长的认可,在北京邮电大学打印室印发包含华光研究院13篇论文的文集《星火燎原》,准备在会议上发送给与会的研究者。但是,钟义信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出面阻拦。这个编辑对李宗荣说,只能是有“书号”的作品才能在会议上分发,你们的“文集”没有书号,不能在会议上分发。这样,李宗荣被迫把在北京印刷的《星火燎原》的一半寄到武汉,另外一半在自己作为会议主席的时间里分发给了与会者。显然,这是违反《著作权法》的,剥夺了李宗荣的著作“发表权”。因为,所有国内外的学术会议,都不是那种展示出版社书籍的“图书展销会”;而为了方便学术研究与交流,每一个会议都鼓励与会者提交各种形式的材料。

钟义信第三次打压李宗荣的信息科学发生在2025年。李宗荣与武汉大学出版社签订《图书出版合同》,计划在8月31日之前,出版李宗荣的著作《信息科学:概念、原理与方法》,作为9月19-21日召开的“信息科学研讨会”(2025 Symposium of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为 2025 SIS)的工作文件,并且在会议的《征文通知》中明确告知。但是,钟义信使用“长臂管辖”的手段,告知武汉大学出版社,如果这本书如期出版,他就要提出“举报”,并且他会在上级审批程序中作梗,让该书的审查不能通过。于是,武汉大学出版社通知李宗荣,这本书不能在8月31日之前出版,必须保证能够经得起上级的严格审查,甚至在与钟义信的辩论中获得胜利。这样,钟义信成功地阻止了李宗荣在2025 SIS会议上发出自己的著作,《信息科学:概念、原理与方法》。钟义信第三次破坏了李宗荣信息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的进程。这样做,当然有利于维持钟义信“广义信息论”冒充“信息科学”的作品,继续在信息科学图书中占据市场。

如果说,李宗荣在钟义信的前面两次压制中没有反抗,那么在第三次压制中,李宗荣绝地反击,掀桌子了。

 

四、李宗荣对钟义信第三次压制行为的绝地反击

有句俗话说:“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改变你能改变的,学会分辨两者。”实际上,这是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思想家雷茵霍尔德尼布尔的祷告文中原话的转述。他说:“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在英文中,他用大写字母强调了三个词:“平静”(SERENITY),“勇气”(COURAGE)。“智慧”(WISDOM)。我们体会到,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要平静;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要勇气;区分这两者,要智慧。

钟义信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过抄袭和剽窃而建立“全信息”理论,并且把“广义信息论”作为“信息科学”宣传;然后风生水起,他得到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等荣誉,成为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到现在21世纪20年代中期,他仍然在讲座中坚持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全信息”理论和广义信息论的“信息科学”。钟义信的思想和行为,40多年以来的习惯和惯性,他愿意改变吗,能够改变吗?如果李宗荣的著作《信息科学:概念、原理与方法》在武汉大学出版,在全国性会议上分发,那么面对李宗荣主张的“信息科学范式”,他在假信息科学中坚持的“自然科学范式”,还有立足之地吗?所以,他继续坚持打击、压制李宗荣的信息科学,完全合乎他的思想和行为的“规律”。而且,他在2010年和2023年的打压中,李宗荣在实际上都“接受”了。这一次,2025年,他不会料到,居然出现意外:李宗荣掀桌子了!

面对钟义信的长臂管辖,武汉大学出版社的立足点,首先是自己的“利益”。如果李宗荣图书的出版果真出了问题,那么李宗荣受到打击,出版社要承担连带责任,利益受损。至于国内外改变“只有信息技术,没有信息科学”局面的需要,至于自然科学范式冒充信息科学范式的危害,至于李宗荣信息科学的建立可能震撼2300年来美西方主导科学主流地位的颠覆,等等,那是学者们讨论的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的首要任务是生存和发展,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武汉大学出版社通知李宗荣,不可能在8月31日出书了,这完全在情理之中。这也不是李宗荣能够改变的。李宗荣“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心理平静地把出书事情完全放了下来,立即全力以赴地准备9月份的会议,即“2025年信息科学研讨会”(2025 SIS)。

首先,我们在华中大西华园举办了“信息科学读书会”,开展了8次活动。然后,李宗荣在腾讯会议上做了三次公开讲座(2025-06-05,2025-06-17,2025-07-03),题目分别是:(1)实现0→1的突破,迎接信息科学时代;(2)国内外信息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3)论信息科学的基本假设与逻辑前提---兼论信息科学与智能科学、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等的联系。这三个讲座,把钟义信的“假信息科学”的背景、问题、危害、根源以及纠正方式,都解释清楚了。然后,李宗荣组织了一批关于中国信息科学“一盘散沙”的批评文章,提供了一个全面揭示钟义信错误的思想平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五、李宗荣绝地反击底气的来源:《著作权法》与《科学技术进步法》

5.1中国和世界信息科学的发展进入到关键节点,正义之师义无反顾

信息社会开启,智能时代到来,物质一元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可以也应当画上句号了。但是,假“信息科学”的物质载体,也就是北京邮电大学的钟义信老师,顾及他自己的地位和“面子”,他肯定不愿意自动退出学术舞台,他甚至坚持使用非学术的手段,继续打击、压制李宗荣的信息科学。中国和世界信息科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关键节点,这也是整个人类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上的关键节点;我们必须有“勇气”改变我们必须改变、也可以改变的旧的自然科学范式,正义之师必须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

信息科学范式的基本假设和逻辑前提,是“物质-非物质”二元论;它欢迎而不是排斥自然科学范式,它反对的只是用自然科学的范式解释人文社会现象,解释信息现象。在信息科学学术的意义上。钟义信的错误在于:把自然科学的“物理-数学”方法拿来作为信息科学的方法推广。李宗荣的信息科学绝地反击钟义信假信息科学;在通向科学殿堂的小路上,把“假信息科学”扔进路边的垃圾场,是历史的必然!

5.2用《著作权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武器反击钟义信的打击与压制

我们认为,钟义信身为曾经的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现任的国际信息研究学会主席,以及中国分会的主席,他没有履行他应尽的职责。现在的中国信息科学界一盘散沙。钟义信没有当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是他沽名钓誉,给自己戴上了“四院院士”(包含他自己主持成立的国际信息研究科学院的院士)的头衔。在网络上,不乏“钟义信院士”的称呼。钟义信沽名钓誉的作为,完全背离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

李宗荣的绝地反击,不是出自受到钟义信打击与压制的个人恩怨,也不仅仅是信息科学领域内见仁见智的学术研究问题,而是涉及到《著作权法》,《科学技术进步法》所规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道德底线,涉及到中国的信息科学研究者向何处去的问题。有一位钟义信的追随者,在听了李宗荣的第二个公开讲座《国内外信息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之后,批评李宗荣“不团结”。那么,钟义信反复打压李宗荣的信息科学,就是他的“团结”吗?钟义信的“全信息”理论欺骗和误导中国信息科学界40年,还不够吗?我们永远团结在钟义信冒充“信息科学”的“广义信息论”的旗帜之下吗?刀郎的《罗刹海市》唱道:“那马户又鸟是我们人类的根本问题”,李宗荣与钟义信两种相反的“信息科学”的竞争,不是为“刀郎命题”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吗?所以,为了“真善美”的追求,必须抛弃钟义信的假信息科学。

《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五)剽窃他人作品的;……。

《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十七条 科学技术人员应当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坚守工匠精神,在各类科学技术活动中遵守学术和伦理规范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不得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得参加、支持迷信活动。

我国共识性的“核心价值观”是24个字。其中,个人准则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钟义信的行为,不仅直接违反了《著作权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法》,而且直接违背了“诚信”和“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即使不称呼他为“最丑教师”,他也肯定不能进入“最美教师”的行列。

 

六、建立与发展国内外的信息科学学术共同体

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竞争,肯定有一个过程。至今,钟义信这种假信息科学仍然不愿意退出信息科学的学术舞台,坚持打击与压制不同的学术思想。我们别无选择地揭示其伪装,批评其错误,在国内外建立信息科学的学术共同体,把真正的信息科学建立起来,彻底结束自然科学范式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僭越。

纵观古希腊以来的人类思想史,柏拉图提出了第一个二元论的世界观;但是在他过世之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用《物理学》和《物理学之后》两本书,把老师的理论批倒批臭了。从此,亚里士多德的“物质一元论”独霸人类科学与哲学两个领域,坚如磐石。英美哲学的顽固坚守,把欧陆哲学边缘化了。欧洲的现象学和解释学,以扭曲的方式坚持二元论的本体论。现在,我们用“信息12属性论”证明信息是“非物质”的实在,补充亚里士多德用“物质10范畴”证明的“物质实在论”。这是人类科学史、哲学史上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重大突破。从此,信息科学的建立,有了哲学本体论的承诺。这,就是砍倒钟义信假信息科学的第一“板斧”。

砍倒钟义信假信息科学的第二“板斧”是:破除香农关于信息可以量化处理的假设。香农通信工程处理的是“消息”的编码-传送-解码,可以是一个纯粹的“物理过程”,可以用“数量化”、“公式化”表达。正如香农所说,通信工程不考虑“消息”的“含义”。但是,在“传输”之外的一切信息过程都是“意义相关”的,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对象,全部以“意义”(信号与符号的“含义”)为基础。所以,当我们研究信息“载体”的“含义”,即“纯粹信息”的时候,不能继续使用“物理-数学”方法,而是“逻辑-程序”方法。这样,信息科学就有了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特殊的方法学。

第三“板斧”是:突破维纳关于宇宙要素三元论(物质、能量、信息)的束缚,建立“四元论”(物质、物质能;信息、信息能)的理论。人类的“信息能”是“智能”,机器的“信息能”是“人工智能”。这样,智能科学就有了自己的基本假设和逻辑前提,人工智能理论也就言之有据了。因为物质运动的动力是物理学的“外力”推动,而信息的演变和增长的动力则是信息学的“内力”驱动。任何一个信息,要么它就是一个信息系统,比如Windows和Android;要么它是某个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比如经济和人口的统计数据。这样,在信息系统里,计算机科学的冯诺依曼模型,“控制器-存储器-运算器”的推广,成为心理学的“动机-知识-智慧”,社会学里的“人文价值-自然逻辑-社会政策”,以及理论信息学中的“目标-逻辑-程序”的“内力三角形”的模型。这样,由于内力三角形的螺旋式上升运动,而产生“信息爆炸”,“智能跃升”。整个自然、社会、思维现象可以得到一个统一的解释。

所以,李宗荣信息科学的意义,在结束钟义信广义信息论的欺骗和误导之后,还要继续前进,即终结国内外迄今为止“只有信息技术,没有信息科学”的历史,终结亚里士多德“物质一元论”2300多年以来占据国际科学与哲学主流的历史,终结1938年以来“斯大林哲学”在中国冒充“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为此,就必须建立起国内外的信息科学学术共同体,通过召开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开展线上/线下的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创办信息科学与智能科学的专业杂志,建立与发展信息科学术语集(Thesaurus of Information Science),使得它逐渐地从“零”开始成长、壮大、完善、成熟。这就是中国和世界上信息科学的未来。

 

七、参考文献

[1] 鲁晨光. 李宗荣与钟义信信息科学思想比较------ChatGPT, 2025-8-25 07:37;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56&do=blog&id=1498967

[2] 钟义信. 信息科学原理(第5版).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

[3] Luciano Floridi. INFORMATION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1-2.

[4] 中国教师报,北京,2025728. https://www.pcren.cn/9589.html

[5] 李宗荣. 理论信息学概论.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HuaGuang Academ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t Wuhan
  • 扫一扫查看网站!

  • 扫一扫查看!

鄂ICP备19018315号-1

版权所有: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技术支持:武汉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