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 成果展示 >> 张子昂,周彩虹,李宗荣

成果展示

张子昂,周彩虹,李宗荣


笛卡尔以来破解心身关系问题的努力

张子昂,周彩虹,李宗荣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摘  要:本文介绍了笛卡尔提出的有关物质-精神的学说。首先,他指出物质与精神的区别:可思之物的“精神”,以及延展之物的“物质”。精神不依靠肉体能够思考,没有大小和质量,它是一种非物质的、永恒的本体。物质只有“量”的确定性,即长、宽、高,而它们的性质(如气味、颜色、味道等)仅仅是我们主管感觉到的东西。然后,笛卡尔指出,物质与精神可以互相影响:精神有意识地影响肉体,而肉体则通过感官感觉来影响精神。自从笛卡尔提出“心身二元论”以来,赞成的与反对的学者,都不计其数。比较有影响的是:霍布斯、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拉美特利、霍尔巴赫等。在心灵哲学中,有身心同一论、功能主义、属性二元论、物理主义、取消论的唯物主义、还原论与反还原论等思想路线。本文作者认为,任何心理过程最后的确可以还原为物质过程,因为一切“信息”都不可能是“虚在”,都必须以某种“意义”和“载体”的形式“实在”,以作为人类信息系统开始工作的起点。但是,在物质过程还原的“物理链条”的同时,还有信息过程“还原”的“信息链条”。人类意识的本质是个体或者群体,为着自身的生存、发展与创造,以大脑神经系统为载体,进行的信息收集、整理、存贮、加工和利用。

关键字:笛卡尔,心身问题,还原论,物质一元论,物质-非物质二元论



18cf2aa42efb65a448d4e3f35ce95a83.png                第一作者简历

张子昂,男,出生于20031月,汉族,共青团员,成都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在读大学四年级本科生。20238月,参加北京国际信息研究会议,用英文宣读论文,题目是《自然信息与社会信息特征的对比与分析》(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Information and Social Information)。业余参加华光研究院的学术活动,兼任助理研究员。由于“语言学”研究的兴趣,在阅读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和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之后,写出了本文。



1.笛卡尔关于心身关系的学说

马丁·摩根史特恩与罗伯特·齐默尔在《哲学史思路----穿越两千年的欧洲思想史》中说,可以把哲学史看成“问题史”,哲学的进步是建立在对各种理论进行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基础上。“首先尽可能清晰地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接着对它加以批判性研究,然后通过实践来验证、改善它。”作者在第八章“精神和机械----近代哲学中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中,对于“心身”哲学的立场及思潮的产生、发展到衰亡的历史以及现代意义,勾勒出了一个基本的思辨的逻辑思路和脉络。

作者说,中世纪的世界观是“神学”的,文艺复兴之后是“机械”的。由于对自然运动进行“量”的解释,使精确描述的预测成为可能。“机械论”的自然观,引出两个人生观的问题:(1)“肉体-灵魂”问题,探讨身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自由意志”问题,探讨在自然法则主导的世界里,有没有自由意志。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发展出一套崭新的有关物质-精神的学说。首先,笛卡尔指出物质与精神的区别:可思之物的“精神”,以及延展之物的肉体。精神不依靠肉体能够思考,没有大小和质量,它是一种非物质的、永恒的本体。物质只有“量”的确定性,即长、宽、高,而它们的性质(如气味、颜色、味道等)仅仅是我们主管感觉到的东西。笛卡尔的肉体与精神的二元论认为,人体不是纯粹的机器,它是超越自然界的东西,精神生活不受机械的自然法则控制,而是拥有一个“自由意志”。然后,笛卡尔指出,物质与精神可以互相影响:精神有意识地影响肉体,而肉体则通过感官感觉来影响精神。

笛卡尔提出了心身二元论,但是他在“心身关系”问题上的解释,却不能令人满意。后继者们试图给出满意的回答,尝试了许多种破解心身关系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许多的“主义”,并且给他们的思想分别“命名”了,如物理主义、身心同一论、功能主义等。这些“主义”都有它们各自的理由,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但是其观念和理论也有局限性,即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某种欠缺;无论心身一元论者还是心身二元论者,都是如此。

2.笛卡尔之后关于心身难题的破解

“马工程”教材《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的“结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快速发展,心灵哲学成为最活跃的领域”。“当代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心灵与人脑、身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关于神经系统的科学发现与人类的体验或感受到的性质(感受质)之间始终存在着缺口,于是,关于心灵,意识、思维的本质问题的争论也就成为当代心灵哲学的焦点。”

自从笛卡尔提出“心身二元论”以来,赞成的与反对的学者,都不计其数。比较有影响的是:霍布斯、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拉美特利、霍尔巴赫等。心灵哲学中,有身心同一论、功能主义、属性二元论、物理主义、取消论的唯物主义、还原论与反还原论等思想路线。“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对自近代以来主客二元分离的认识论基础持批判和拒斥的态度”,因为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无法解决意识如何切中客体的问题。霍布斯在《论物体》中反对笛卡尔的学说。他说,物质是唯一的本体,精神是最纯粹的物质形态,所谓的偶然性、自然的目的性和自由意志,全是“幻觉”。斯宾诺莎认为物质和精神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同一的东西”。莱布尼茨提出“单子论”,认为单子具有灵魂,拥有不同等级的意识。拉美特利说,人是机器。霍尔巴赫说,凡是存在的都是物质,人也是物质的一部分,灵魂是肉体的一种属性,在人的行为中没有自由。

澳大利亚哲学家斯马特主张身心同一论,即一种心灵状态就等同于一种大脑状态,哲学界通常把他叫做唯物主义者。一些物理主义者主张心理过程等同于物理过程,还有一些人主张把心理过程还原为物理过程。但是,在物理世界中,许多属性或功能可以在不同的物理系统上实现,如温控系统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电子的。所以一种功能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这是普特南提出的多重实现(multiple realizability)的概念。同理,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知觉、思维、意识、判断、推理、计算、监督、控制、治理等功能,也可以在不同的物理系统中实现。普特南和丹尼特是功能主义者,这也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

 

3.物质一元论心身关系的评述

 

在严格的意义上,“物理主义”并不全错,任何心理过程最后的确可以“还原”为物质过程,因为一切“心理”、“信息”都不可能是“虚在”,都必须以某种“意义”和“物质”的形式“实在”着,以作为人类信息系统开始工作的起点。但是,在物质过程还原的“物理链条”的旁边,还有信息过程“还原”的“信息链条”。比如,“杀父之仇,今生必报”的“意向性”,即一个人的决心和意志,驱动着他(她)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不止,哪怕面临灾难和死亡,从不后退半步。但是,另一个人却说:“认命吧,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与仇人握手言和,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在物理学的意义上,是不能区分、无法解释的。物理学并不是万能的,它连常见的一个纯粹的生物遗传现象(遗传物质/遗传信息,DNA)的运行机理,都不能解释。没有“生物信息学”,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人们很难再走出几步。

如果我们说: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信息的;那么,这应当是当真的,而不是忽悠的。维纳批评初期唯物论者错误地认为计算机“分泌思想”“如同肝脏分泌胆汁”。在他们那里,“思想”和“胆汁”一样,都是“实在”。在维纳的视野里,物质、能量、信息,都不是虚在;所以,他给出宇宙构成要素三元论的公式是:

世界 = 物质 + 能量 + 信息。

而有的信息哲学家主张,信息是“水中月”和“镜中花”式的存在,信息只是物质的“反映”,于是他实际上(不是表面上),就哲学本体论的意义给出了一个公式:

世界 = 物质 + 信息 = 实在 + 不实在(虚在) = 物质。

显然,2020年代的这个公式,还没有达到1940年代维纳批评的初期唯物论者的那种水平。我们大概可以给这种学术思想“命名”为:“信息不实在论”或者“信息虚无主义”。

在历史上被颠倒了的东西,可以也应当在历史过程中再颠倒过来。我们拒绝信息不实在论和信息虚无主义的学术思想,坚决主张:还世界以二元论的本来面目。

 

4.物质-非物质二元论心身关系的评述

 

我们认为,在破除居于主流地位的当代西方哲学本体论一元论和心身关系一元论之后,二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会建立起来。人类思想界,哲学界与科学界,可以联手在二元论信息主义时代精神、二元论信息哲学和二元论信息科学的基础上,努力在两个问题上实现突破和展开:(1关于心灵,意识、思维的本质问题;(2)心灵与人脑、身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下面,我们试着就这两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人类意识的本质是个体或者群体,为着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创造,以大脑神经系统为载体,进行的信息收集、整理、存贮和加工、运用。就像OPPO手机开机时显示的“Powered by Android”那样,人类的全部言论、行为等活动都是“Powered by Consciousness”。

人的意识系统即他的整个信息处理系统,就像电脑和手机的软件系统一样,有它自己的封闭的因果规律。而作为该信息系统“载体”的身体、大脑、神经系统,也有它们自己封闭的因果规律。这两种规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就像在算盘上运行珠算口诀,在电脑硬件上运行软件。此外,有一个“载能”的概念,即意识的抽象的逻辑的信息的能量,因为存储在神经系统之中,它自然地反映表现出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能量。

 

5.参考文献

[1]  (德)马丁·摩根史特恩,罗伯特·齐默尔.哲学史思路----穿越两千年的欧洲思想史.唐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编写组.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HuaGuang Academ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t Wuhan
  • 扫一扫查看网站!

  • 扫一扫查看!

鄂ICP备19018315号-1

版权所有: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技术支持:武汉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