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2025 SIS 展示 >> 张翼琼,陈腊梅,李宗荣:
2025 SIS 展示
张翼琼,陈腊梅,李宗荣:
关于物质-非物质二元论基础的信息哲学
张翼琼,陈腊梅,李宗荣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摘 要:本文作者认为,迄今为止,正在建立和发展的信息哲学,可以按照它们各自的“预设前提”分为三种:(1)基于物质一元论的;(2)基于数据-计算的;(3)基于物质-非物质二元论的。第一种以中国学者邬焜(Wu Kun)为代表,第二种以旅英意大利学者卢西亚诺·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为代表,第三种以中国学者李宗荣(Li Zongrong)为代表。
我们认为,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独霸哲学与科学界的亚里士多德“物质一元论”可以终结了,其替代者是柏拉图的“物质-非物质”二元论。非物质的存在,不能被“肉眼可见”,却为一般人“心智可知”。于是,哲学“认识论”讨论“真理”的问题,更要讨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物质一元论的“价值论”只相信物质力量的霸权主义,就要被崇尚“理念”的平权主义所取代。有了二元论的信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就有维纳“信息哲学”的升级版。维纳宇宙构成要素“三元论”(物质、能量、信息)不能解释信息的演变,需要把“能量”一分为二:物质的能量(物质能,简称“能量”)与信息的能量(信息能,称为“智能”)。有些信息哲学家捆绑数据和语义计算,就能成就科学哲学或技术哲学。然后,人类智能及机器模拟,人工智能概念和理论就顺理成章了。
关键字:物质一元论,数据与计算,二元论的理念论,信息哲学,人工智能
第一作者简介
张翼琼 ,女,1978年5月出生,湖北钟祥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高级经济师、高级经营师、SYB创业培训导师、高级瑜伽导师,现任钟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保险股股长。多次荣获省、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22年评选为“荆门好人”,2023年度评选为荆门市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2024年度评选为钟祥市人社系统感动人物。兼任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从事一般信息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希望把理论探讨和自己的业务工作联系起来。
1. 物质一元论:“辩证唯物论”VS“自然辩证法”
1938年,斯大林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说:“从古到今,整个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它们的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相互敌对的阶级的意向和思想体系。”这是“斯大林哲学”的学术武断与专横。李宗荣曾指出:“学术”≠“政治”。一个学者的“学术立场”≠他的“政治立场”。当代西方哲学家绝大多数是“唯物主义者”,但我们不能因此说,无产阶级已经在全球哲学界获得胜利。作为“斯大林哲学”的典型表达(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295页),“辩证唯物主义”,在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之后,被苏联废弃了;之后,戈尔巴乔夫的哲学家弗罗洛夫和普京的哲学家杜金,都拒绝斯大林的哲学。如果中国哲学家,继续坚持斯大林哲学,显然是不必要的、错误的、有害的。
作为偏正结构的组合词组,“辩证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词”分别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其前面增加了修饰词。根据逻辑学的“排中律”,“唯物论”不能既是一元论,又不是一元论(即二元论)。如果在“唯物论”前加“辩证”,就像在说“圆的方”。相反,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物质”和“信息”两个方面,有“自然”辩证法和“观念”(理念)辩证法。可以说“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说“身在曹营身在汉”。所以,偏正词组“辩证唯物论”的组词不合逻辑,而“自然辩证法”组词符合逻辑。
2.弗洛里迪“信息哲学”中的“数据”和“语义信息”
2002年,旅英意大利哲学家弗洛里迪在西方哲学界权威性期刊发表论文《什么是信息哲学?》。2005年,中国哲学家邬焜出版《信息哲学----理论、体系与方法》。2011年,弗洛里迪出版《信息哲学》。他们都努力提出“信息哲学”的研究纲领。关于信息的本质及其“存在”性的问题,他们分别提出了“信息实在论”和“信息虚在论”两种相反的存在论。
邬焜的信息哲学基于物质一元论的哲学本体论;很难认同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它与“物质”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他定义信息是“虚在”、“不实在”和“间接的存在”。他主张信息是“水中月”与“镜中花”,但又主张物质与信息的双重存在和双重演化。然而,晴空万里中的月亮,与乌云密布下的“水中月”,如何双重存在与演化?
弗洛里迪在《信息哲学》的第4.3节,即“信息的一般定义(General Definition of Information,GDI)”中称,在过去的30年间,信息科学、信息管理、数据挖掘、决策理论等领域普遍认同一个公式:“信息=数据+含义”。他说,GDI已成为一种操作标准,将信息视为一种“实体”(reified entities)。弗洛里迪“信息实在论”的“本体论承诺”比邬焜的“信息虚在论”高明。但是,弗洛里迪在《哲学与计算》、《计算与信息的哲学》等著作和文集中所表达的关于信息的哲学思考,总是同“计算”联系在一起、与“数据”和“语义信息”相捆绑。这样,他的信息哲学实际上具有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倾向。
3.物质-非物质二元论基础上的信息哲学“本体论”
迄今为止的信息哲学可以分为两类:基于“物质一元论”的信息哲学,与基于“物质-非物质(信息)二元论”的信息哲学。邬焜的信息哲学属于第一类,弗洛里迪和李宗荣的信息哲学属于第二类。维纳是第一个信息哲学家。他认为,信息同物质和能量一样的“实在”。他批评初期的唯物论者,认为计算装置产生“信息”,如同人的“肝脏”分泌“胆汁”那样“分泌思想”。所以,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可惜,邬焜把信息定义为“虚在”与“不实在”;这样,邬焜信息哲学的本体论没有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唯物论者”的高度。
本文作者认同“物质实在论”+“信息实在论”的二元论的本体论立场。李宗荣的博士学位论文创建了一个新的学科“理论信息学”(即一般信息学)。[1] 他论述“信息世界”相对独立于“物质世界”客观存在,作为联通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的桥梁。自然界物质的信息作为“伴随现象”(即副现象)与物质对象一道产生、演变、消亡。“自然信息”只有被记录之后,才能够存储、传播、处理,进入社会存在,它是“信号”的含义。在发明语言文字之前,人类仅有自然信息。在文明史开始后,人类才以“符号”为载体思维,社会信息是“符号”的含义。大中小学生的统编教材与研究生阅读的经典文本,都是不变的“理念”,相比较于我们的血肉等物质的存在,更加“实在”。李宗荣给出了理论信息学定义:“信息是信号与符号的含义。”
4.物质-非物质二元论基础上的信息哲学“认识论”
认识论开始于驳斥怀疑论,证明知识是可能的,然后阐明知识的性质和范围;同时关心知识的起源,知识产生的机理,即评价感觉和理性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柏拉图在区分共相与殊相之中,将事物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分离,让科学家集中精力研究事物的普遍规律,建立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的“分离说”,主张物理主义的认识论。笛卡尔和洛克分别继承了他们,而康德试图调和两者。人类知识的性质、起源和限度,是认识论的动因。
在物质一元论者的视野中,世界上除了物质和物质的运动,什么都没有了。信息仅仅是物质的属性和存在方式。关于人类的“认识”,并不区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邬焜的定义是:“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当物质自身“显示”自己时,人们就认识它了。在法学领域中,由于“物质”的存在和方式的显示,而产生了殊相与共相的“权利”和“义务”。由于直接存在的“物质”,向邬焜“显示自身”了,于是邬焜写出“虚在”、“不实在”、“间接存在”的信息哲学论文与著作。
李宗荣主张放弃物质一元论认识路线 ,向生活实践学习:手机和电脑的“软件系统”Android和Windows以及各种APP,使得“硬件系统”具有认知和智慧。柏拉图的大脑神经系统和其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协调工作,于是写出了《理想国》和《法律篇》等传世经典。这样的二元论“认识”,显然更加合情合理。
5.物质-非物质二元论基础上的信息哲学“价值论”
李宗荣的信息哲学发端于关于信息的“价值论”思考。在接受国家公派,赴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1992-1995年间,李宗荣随堂听课,从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学、心理学等,学到了哲学。看到柏拉图的“物质-非物质”二元论的“理念论”根本不是所谓的一元论唯心主义。柏拉图说,人由心智(Mind)和身体(Body)组成,心智要比身体更有价值。李宗荣推理:计算机软件比硬件更有价值;劳动力市场中的人才市场比劳务市场更重要。人类社会中的文明竞争,靠“物质”力量的时代,迟早让位于靠“理念”力量的时代。
但是,李宗荣说,感到脊背发凉。大学哲学课程老师教导,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代表资产阶级的腐朽势力。但是,在与密苏里大学哲学系主任Joseph Bien教授等的讨论中,李宗荣发现他们都是唯物主义者 [2]。显然,不能因此说无产阶级获得全球胜利。所以,把学术讨论中的立场等同于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的立场,是错误的。既然柏拉图的理论和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的体会是正确的,就必须坚持。于是,李宗荣下定决心,要论证柏拉图命题的真理性。
经过1994年到2023年的近30年的不懈努力,李宗荣从哲学价值论、认识论,做到了本体论。柏拉图时代没有“信息”概念。李宗荣在近几年的随堂听课中,论证一个信息的哲学命题,即“信息是非物质的存在”,发表“12信息属性”对抗亚里士多德“10物质范畴”的论文。李宗荣用“信息非物质说”为信息哲学奠基,就像集合论为微积分学奠基。[3]
参考文献
[1] 李宗荣. 理论信息学概论.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
[2] Gary E. Kessler. Voices of Wisdom ------ A Multicultural Philosophy Reader, 9th Edition. USA, Cengage Learning, 2020.
[3] 李宗荣. 柏拉图理念论的日喻和线喻中的“殊相”与“共相”----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以及当代理论信息科学的“属性论”. 时代人物,2021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