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 访客留言 >> 访谈录----学子访学人!

访客留言

访谈录----学子访学人!

李宗荣:国际信息科学界的开拓者

作者:“学子访学人”团队   编辑:刘曦

来源:湖北大学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8/09/26


       李宗荣(1947.1-),湖北荆门人,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理学博士、哲学博士。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2002-200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理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再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2-2015年又在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工程、理论信息学、信息心理学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卫生部、国防科工委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出版《社会信息学导论》《理论信息学》《信息心理学:背景、精要及应用》等专著4部、教材5部,翻译、出版M.A.Bunge《涌现与汇聚》一书,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


李宗荣照片.jpg

 

      2018年寒假,我们访学人团队与李宗荣教授取得联系,在其工作室和家中开展多次访谈活动,后成此文。


筚路蓝缕启山林,克难奋进求学路

      “人这一辈子活着,期望后有来者,也力争前无古人!世界上只有文化是永存的,我们要活出自己的价值。”初见面时,李宗荣教授便向我们陈述了他的人生态度。

李宗荣出身于农村家庭,爷爷是老师。受爷爷的影响,他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吃饱饭都困难,全荆门市的高中毕业班除了李宗荣所在的班都被解散回家。他感慨:生活不易,唯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1964年勤奋刻苦的李宗荣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大学五年的求学经历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人格。回忆起在武大求学的日子,李宗荣教授感慨:“正是在大学里,我坚定了继续学习的想法。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面前,大学学习仅仅是探索的开始。”大学期间,他力求在精修专业课的基础上全方位发展。

      在李宗荣教授求学的那个年代,计算机还是天方夜谭般的存在。幸运的是,他所就读的武大数学系拥有全校唯一的一台计算机。从那台机器上,李宗荣捕捉到了未来的方向。作为最初一批从事计算机学习的学生之一,他付出了更多的精力钻研。读论文、看英文原著、抓住每个上机操作的机会,李宗荣几乎是“泡”在了图书馆里,在饱满了学识的同时也在同学们眼中增添了一抹人格魅力。李宗荣的同班同学田爱景,同样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两人在学习、生活上互相扶持,渐渐萌生出朦胧的情愫。

    “在大学时,我最幸运的便是遇到了我的夫人。我们志同道合,对学问都有一股钻劲儿,在大学时我们也经常一起自习,一起探讨。”说完自己求学的经历,李宗荣谈到自己的夫人田爱景副教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在1970年大学毕业之际,文革尚未结束,李宗荣和田爱景同时被分配到了湖北潜江解放军农场。1972年又分别到十堰市竹山师范学校和竹山县中学任教,并在那里登记结婚。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弥补文革十年没有大学招生的人才“断档”,教育部决定通过考试从1968-1970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回炉进修”。李宗荣与田爱景一同考入武汉大学1969-1970届进修班,结业后又一道留在武汉大学参与建立“计算机中心”。在此期间,李宗荣先后学习系统科学、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专业知识。从1964年初入大学开始,十余年转瞬即逝,这段艰苦的求学生涯为他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础。


天道酬勤志四海,力学不倦进修涯

      李宗荣苦心孤诣地钻研学术,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获得了国家的重视与认可。1992年8月至1995年9月,受国家派遣,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密苏里大学医学信息研究所进修。在与国内学术氛围差异极大的美国大学中,他一面钻研专业知识,一面适应国内外学习氛围的差别。

     在李宗荣上大学的年代,学生们主修的第一外语大都是俄语。进修时面对完全陌生的英语,他也曾有过烦恼。“我进修时,武汉大学的英语教材有清华、北大两个版本。为了迅速提升英语成绩,两个版本的教材我都学。多读、多听、多讲,学成英语自然不是难事。”

      早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深造的时候,李宗荣心中就有一个“博士梦”,无奈密苏里大学没有设置所学专业的博士点。1995年,李宗荣进修结束回国,便计划在国内考取博士,却又因为年龄超过国家规定的45岁门槛被拒之门外。即便后来担任湖大数计学院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系统分析与集成硕士生导师组组长,他依然没有放弃考博的梦想。2001年国家放开考博年龄限制,一直在为考博准备的他在次年终于如愿考上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的博士生。那时,李宗荣的孙女已经3岁,他自己也已当了6年教授。2002年5月30日《楚天都市报》曾以《湖大55岁教授考上博士》为题进行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回忆起这段往事,李宗荣笑道:“我考取博士一直是处于保密状态,怕考不上别人笑话。当时我和自己教的本科生一起去听考硕的英语讲座,学生问我,我就说是帮别人‘做笔记’。”

    “爷爷辈”的李宗荣在湖北大学任教期间,还要往返于华中科技大学修读博士课程。热爱学习和工作的他从未感到疲倦,反而习惯于这种充实。“有一种信念一直支持着我,这些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坚定地说。

      后来,李宗荣又成为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的在职研究生班的学生,还同时就读于武汉大学咨询心理师培训班,并于2012年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此外还在人工智能、信息科学、中国文史哲学、管理学、心理学、西方哲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对于受旁人称赞的学习和进修经历,李宗荣本人倒是显得很淡然:“学习是我的兴趣,早已深深地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的自觉习惯了。”


砥志研思诣精微,真知灼见研究道

      李宗荣先后研习数学、计算机、英语、哲学、心理学、法学、生命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知识量的累积带来的是更加理性、逻辑化的思考方式和更加独特的视角。在信息科学方面,李宗荣教授更称得上是信息科学世界观的“开拓者”。

      2010年,李宗荣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的基础上,撰写并出版了《理论信息学概论》。国际信息科学学会主席、奥地利计算机科学Wolfgang Hofkirchner教授在为该书英文版写的序言《一个国际信息科学发展的里程碑》中说:“该书不仅对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成为在世界范围内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李宗荣的第一篇博士论文——《理论信息学:概念、原理与方法》把相关的信息学科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知识体系,促进了信息科学的加速发展与成熟。李宗荣的博士后研究报告《论信息科学的世界观》,把人类工业时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与科学观,提升到“信息主义时代精神”的高度,开创性地提出了信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与科学观。

      李宗荣的原创性理论不仅结束了人类科学史上“科学=自然科学”的传统观念,取而代之以“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的崭新科学版图,而且终结了人类思想史上“科学与人文”、“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人文心理学”等两分法的合理性。当信息世界观、方法论与科学观被用于心理学研究的时候,得到一个被称之为“信息心理学”的新的学科系列。武汉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首任系主任张掌然教授在《信息心理学:背景、精要与应用》的“代序”中说,李宗荣教授有开拓信息科学“新大陆”的智慧,有持久追求一个目标的执着精神和坚强毅力,期望李宗荣早日登上新大陆。

来找人的获奖证书.png

李宗荣获得离退休教职工学术科技成果一等奖(2017)


      上述成果和影响力是李宗荣教授退休后致力研究而水到渠成的结果。退休多年的他在华科大附近有一间小工作室。一个书柜、一块白板、一张书桌、两张整洁的床将小小的工作室塞满。方寸之间,书香溢齿。李宗荣教授退休后已出版《理论信息学概论》等专著3部,翻译、出版M.A.Bunge的《涌现与汇聚》。M.A.Bunge是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麦吉尔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国际学术界“科学实在论”的一位领军人物,他年届90岁的时候招收李宗荣为关门弟子,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此外,李宗荣教授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论文近30篇;2017年10月出版“信息心理学丛书”第一辑第一本《信息心理学:背景、精要及应用》。1999年,李宗荣教授即组织召开首届中日韩医学信息学大会(杭州),并出任会议主席。退休后,2010年他发起第四届国际信息科学大会(北京),出任会议秘书长;还发起成立国际信息科学学会,出任第一、二两届理事会副主席;先后参加海峡两岸心理学研讨会,以及在华盛顿、伦敦、温哥华、东京、汉城等召开的国际学术大会。


锐意进取出机杼,明修饱学精神气

      访谈期间,李宗荣教授向我们简要讲述了信息心理学的内容。他解释道:“计算机、个人心理与社会文化有着共通的‘结构三角形’。如果不考虑计算机输入与输出,可以得到‘控制、存储与运算’的计算机结构三角形。而个人心理系统的结构三角形是‘动机、知识与智慧’,社会文化的结构三角形是‘人文、自然与社会’。”三者看似各有其特点,但其本质则是共通的。比如社会系统自身作为一个“主体”,它也需要有“控制”的力量,价值观,也就是人们的价值选择,即“人文理念”。人们的“自然”理念与科学技术,构成我们生活中庞大的知识库,而“社会”理念,则使得“社会主体”自主选择知识库中的内容,通过特定的逻辑运算从而得出治理社会的国策、法律、法规。既然社会、人类和计算机的组成和结构是相通的,当然在功能上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处理社会信息,机器人可以代替人们进行工作。

讲解之余,李宗荣教授向我们访谈队员提问:社会文化与个人心理,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团队伙伴们各抒己见,却总觉得描述的略为生硬。他向我们解释:“个人心理总是成长于社会文化之中。”打个比方,其间的关系就像“酱缸与泡菜”。泡菜的味道有酱缸里的一般性,还有泡菜自身的独特味道。同样,文化对于心理的塑造包含同构性和选择性两种。通俗点讲,就是共性和特性。“大学生接受教育既有公共的价值、知识和能力,也有自己个人的动力、选择与特长。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特性,要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师生在进行学术讨论.png

 李宗荣教授在向走访学生讲


      李宗荣教授多次提及“信息能”——即一条信息所带来的爆炸般的能量效应。“我们要理解,并掌控这个能量。信息世界浩瀚无垠,我个人的开拓微乎其微,需要更多的后来者扩充版图。”

      研究始于一瞬间的灵感,成于长久的思考。李宗荣教授认为研究并不是阳春白雪般的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尝试研究,但这也需要学识的积累,需要有一股信念支撑你不懈地进取。要想活出自己的价值,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知识与勇气,两者缺一不可。

      李宗荣教授强调,人活在世界上,无非都是一副100多斤的躯体,但真正使之有质的差别的,是我们的大脑——智慧。在漫长的时间洪流中,我们单个人类个体实在是太过渺小,能留下的只有基因与文化。人类学家说,6000多年以来,人类基因的进步甚微,但是人类的文化变化巨大。人类进化的主要形式,不再是“自然选择”,而是“价值选择”,即知识体系的“升级进化”、对新兴产业尽可能快的接受速度、各项能力的逐渐强化等。如何创新文化,如何留下震古烁今的新的文化基因,才是我们人生中最应该思考的。


【走访后记】

      在与李宗荣教授的交谈中,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他的谦和与包容。在访谈之前,我们一直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我们都是第一次访谈造诣如此深厚的学者,害怕自己的言行出了纰漏,使场面尴尬。直到见到李宗荣教授,他的热情随和化解了我们的顾虑。在李宗荣教授讲解专业学术知识时,他总会举各种生动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他也是有问必答。李教授与我们侃侃而谈三个多小时,在床前的白板上边写边用手势比划着,绘声绘色,充满激情。当我们让教授坐下来讲解时,他却说:“没事,我给学生讲课一站就是四个小时,中途不用喝水也不进洗手间。”

李宗荣与走访学生合影.png

 李宗荣教授与走访学生团队合影


      “身为湖大的教授,我最遗憾的是没有为学校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湖大虽实力不及武大华工,但是作为湖北省和国家教育部共建的高校,还是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越办越好”。李宗荣教授勉励我们:“湖大的青年学子,希望你们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研究,眼光要放长远,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坚持通识教育,提升各个方面的能力,学习之余要坚持锻炼身体。湖北大学将是你们成长中优秀的平台,今天我爱湖大,以湖大为荣,明天湖大爱我,以我为傲”。

作为后学,在访谈中我们无时不感受到李宗荣教授身上的雄心壮志,耄耋之年的他已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仍想再多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这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今年1月下旬,我们访谈小组受李老邀约,有幸在湖北大学本部李宗荣教授家中再度会面。他的夫人田爱景老师也恰在家中,我们围在一张桌前,听两位老师为我们解答大学生活中的问题和研究写作的技巧,其乐融融,我们与教授一家成为了朋友,也像是家人。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访学人活动和李宗荣教授有这样的相遇。言短意长,与他的交流虽短暂,但必将使我们受益一生。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一定要为这个时代留下属于我们的价值。

      走访李宗荣教授及本文成稿过程中,得到了离退休党委(工作处)、通识教育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等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文/走访学生团队成员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软件工程(产业计划)专业胡晨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软件工程专业黄嘉华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金灿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通信工程专业李雅婷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物联网专业谢闯闯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物联网专业谢淑琴

(指导老师/严秀红、王珩瑾;完成单位/通识教育学院、离退休工作处)


  • 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HuaGuang Academ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t Wuhan
  • 关注微信公众号

鄂ICP备19018315号-1

版权所有:武汉市华光信息科学研究院   技术支持:武汉网站建设